Pages

Wednesday, 30 January 2013

《金融时报》中国改革阻碍重重

在美国,新总统当选到就职典礼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在中国,新领导人接掌权力的过渡期可能会延续三年之久。

3月初,习近平将正式接过他的第三个、也是最不重要的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之前,他已于去年11月中旬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

即便在接任国家主席之后,他可能也还要花费数年,把“自己人”安插在有实权的位子上,特别是军队内有实权的位子,那可是重中之重。

毛泽东曾经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说法不仅适用于上世纪30年代毛泽东打游击时期,也适用于当代的中国。

在许多人看来,即将离任的国家主席胡锦涛从未彻底握牢自己的权力,因此,他执掌全球人口最多国家的这段时期,颇有些“失去的十年”的意味,其间没有出台任何大胆的改革。

这种看法或许不完全公平,但它已成为中国官场的普遍论调,那些曾期望对中国隐秘的威权政治体制进行改革的人,更是持这种论调。

去年11月中旬,习近平发表了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首次讲话。之后,一些自由派知识分子和政府顾问表达出希望,即希望习近平能在他首个五年任期的初期阶段推动实施实质性的政治与经济改革。

但也有些人指出,即使习近平在暗地里可能是戈尔巴乔夫(Gorbachev)的崇拜者,他的回旋空间也已被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严重压缩。在胡锦涛掌权的十年里,既得利益集团已变得愈发强大。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中国政策项目主任沈大伟(David Shambaugh)认为,最强势的既得利益集团是军方、官僚、迅速壮大的国家安全机关以及国有企业。

“中国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规模庞大,要通过政策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实施一些重大的系统性政治改革,”沈大伟教授在近期一篇论文中写道。不过,“我们并不能确定,以习近平为首的新领导层能够(或希望)改变这种领导文化,来解决中国面对的紧迫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法律和外交政策难题,采取亟需采取的果断行动。”

在多数分析人士看来,经济改革的前景要更为乐观一些。虽然中国的政策圈未就需要采取哪些举措来改革政治体制达成任何共识,但他们至少对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有着普遍认识。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前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表示:“中国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它将不得不付出代价,代价的形式是增长放缓。”

“为使增长能够持续,中国必须改变增长模式,依赖内需而非外需,依赖消费而非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中国政府明白这一点。”

但是,即使存在这种共识,人们也不清楚习近平及其同事能在多大程度上推进经济改革,同时不伤及他们赖以获取政治支持的部分利益集团。

习近平与前几任领导人差别最显著、最有余地打下自己烙印的领域,很可能会是外交政策。

新领导层接掌权力之际,北京方面在地区邻国眼中变得日益强硬,特别是在长期纠缠不清的领土争端方面——近几年,这些争端已升级为公开对抗。

在日本,对中国抱有好感的人所占的比例已降至18%,为40年来最低。其他邻国对中国军事崛起的担忧也大多达到空前的程度。

地区邻国对中国崛起及其最终意图的普遍担心在驻北京外交官的身上有所体现。这些外交官已开始猜测爆发有中国参与的地区冲突的可能性。

多数分析人士和外交官仍认为爆发这种冲突的可能性很小。不过,自上世纪90年代台海两岸一度剑拔弩张以来,人们在北京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关于冲突的议论了。

人们谈得最多的,是中国和越南可能在未来两年的某个时刻发生短暂交火。越南在南中国海的领土主张与中国重叠,并且没有与美国签订正式的防御条约。

一个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的地区邻国的大使近日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接下来几年里,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中国即使动武,也不会与我们动。”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45149?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