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28 December 2012

郭位教授:誰來推動香港的創新科技?

信報財經新聞 29-12-2012

如果對香港的父母做問卷,調查是否願意讓孩子們從事科學研究,不少父母應該會回答:「不想。」

高錕獲得諾貝爾獎,香港人一時感到與有榮焉,然而熱情快速冷卻後,許多學生仍然選擇報讀金融、法律、商貿等學系。是否因為港人現實、必須考慮畢業的出路?因為吃飯確是個現實的問題。即使如此,難道從事科研就沒有出路嗎?因此這個問題的癥結主要不在家長。

香 港嚴重缺少中產階級,其主要原因在於香港社會多年來過分偏重金融、地產和商貿,導致產業失衡。任由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既不利整體發展,也有害於維持社會多 樣化的和諧狀態。正因如此,2009年政府提出推動創新科技等六大優質產業,表面目的是為了調整經濟轉型,並為香港的持續發展增加新的增長點。可惜這個政 策又是一篇美麗而內容貧瘠的八股文章,乏善可陳。

科技產業不是香港的主流產業,如要推行,會遇到挑戰,政府須踏踏實實作出規劃,不能口惠不 實。舉例而言,美國的愛阿華州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州,早在二十世紀初,州政府就希望由農業向工業轉型,但是政府多年來投資很少,所以直至今日仍是個農業 州。只有願望、沒有行動是不會成功的。

看看亞洲四小龍中的台灣、新加坡和南韓就不難理解,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投資與行動,才能推動經濟發展,造就中產階層。

台 灣在1959年成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責科技研發。當時認識到,在土地與人力成本逐漸提高的情況下,傳統產業競爭優勢逐漸衰退。於是依據市場潛力、 產業關聯、附加價值、技術層次、污染程度及能源依存等原則,選出適合發展的新興工業,以科技研發作為努力方向。1980年,台灣於新竹創立科學工業園區, 引進高科技產業,培訓本地人才和延攬優秀海外人才,其後又分別建立中部和南部科學工業園區。

過去二十年裏,台灣在半導體、電子及資訊等高科 技產業方面,成就顯著。2007至2010科學技術白皮書指出,要促成科學工業園區的產業聚落,以期建立「園區聚落」,使產業不只是平行,而且連上下鏈更 加緊密結合,把整個台灣西部連合成為「科技走廊」。遺憾的是,近幾年,由於政黨惡鬥、政爭內耗,進展不前。

再看南韓,1961年成立「韓國 經濟企劃院」;1967年將隸屬「韓國經濟企劃院」的技術局擴展為「科學技術處」;1998年將「科學技術處」升格為「科技部」;1999年設立以總統為 主席的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2001年,將規劃、預測、評估與調查科技的「韓國科技評估及計劃研究院」職能擴大,協助制定國家科技政策,協調計劃經費,評 估政府資助研究機構與科技部實施的研究計劃,以及開發國際科技交流合作。

在政府的推動下,科技研發帶動南韓經濟發展。例如,寬頻應用帶動南 韓的文創產業、遊戲軟體,而南韓製造的液晶電視機亦成功攻佔全球市場。2009年,南韓決定,在五年內投入200億美元,幫助國家重點產業繼續發展。今年 初現代汽車已成世界第四大汽車品牌,三星的手機在第二季也超越蘋果成為世界最大的手機品牌。這些都是拜科技創新所賜。南韓較台灣對科技產業的投入更大,如 今效果更顯,自有因果關係。

新加坡則從1991年開始,制定第一個科技發展五年計劃培養學生對科技的興趣。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一方面調查研究 產業需求,提供支援,另一方面訂立人才招聘政策,並在高中預科、大學和研究生中實行培訓與實習計劃和獎學金計劃等,以確保提供充足的研發人才。同時,興建 生物醫藥園和資訊傳媒園,提供一流基礎設施,增加新加坡對外國企業和全球人才的吸引力。2003年,啟動GET-Up計劃,向企業提供技術、人力、財政和 拓展海外市場的援助,鼓勵中小企業吸收和運用新技術。

現在,新加坡的微電子製造技術、資訊通信技術應用已在全球居領先地位。生物技術亦日漸成熟,生物製藥業發展迅速。輝瑞製藥、諾華和惠氏等國際大型製藥公司均在新加坡建立生產基地。新加坡較香港小,然而整體的發展更令人注目,其與科技的投入絕對相關。

擺脫官僚引進創新科技

雖然在2000年香港起先後成立創新科技署和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興建數碼港、中藥港,並設立五所研發中心,但十年來,只看到零星的項目,卻沒有實質的成果。香港甚至缺乏完整的科技政策,更遑論科技實踐。就創新科技而言,香港迂滯保守、裹足不前,被遠遠拋在時代的後面。

就 大的而言,高錕的光纖成就了世界通訊的革新,歐美產業受益匪淺,唯獨香港未得分毫。就小的而言,2005年在本港開業的納比迪環保建材公司,引入理大潘智 生開發的技術,製成環保磚,這項發明在中國國際發明展覽會獲得金獎及特別獎。然而香港政府一直沒有帶頭推廣,仍然每年大量進口較貴的外國黏土磚,直到去年 的10月27日,環境局才推廣使用這類環保地磚。前任政府本着不做不錯的原則,對創新興趣缺乏,香港的科研前途,就毀在這些具體而微的例子上。

與我們的遠邦近鄰相比,香港發展科技產業,必須另類思考,制定完整的策略和周詳的計劃,大力投放資源,統籌規劃整體發展。因此,在政府架構內設立較高層次的科技單位,可將業界與科研機構的意見上達給政府決策層,為香港創新科技的發展繪畫出藍圖。

三 十年前,香港有志之士,以密集座談等方式苦口婆心提倡創新,引不起共鳴。十多年前,董建華響應以科技為標的的人士,擬議科技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重心,卻因 金融危機,後繼無力。董之後的政治體系則對創新缺乏認知,更少支持。科技創新就像科研一樣,要肯承擔風險,不能確保百分之百成功;科技創新是一種投資,既 需要發揮創意,又需要投入資金。如果不肯投入,必然使科技產業的發展止步不前,與國際化背道而馳。

科技創新更是一種藝術,需要眼光,跳出官 僚的框框。香港是世界上極少數沒有國防支出又不須把結餘上繳的地方,省下的這一大筆經費(可能佔全年預算的百分之二十之鉅),都用到哪兒去了?風俗之厚薄 希自乎?新政府新氣象,科技創新是香港永續發展的支柱。若不此之圖,香港的貧富差距必將每況愈下,因此而造成的社會不安,不是靠社會福利運動就能解決問 題。

(本文根據2012年2月17日城大工商協進會年會主題演講)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from 政經評論 http://allcommentators.blogspot.com/2012/12/blog-post_2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