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對輕薄近乎癡迷,眾所周知。iPhone 5是史上最輕的iPhone;MacBook Air薄得幾乎可以用來切麵包;搭載Retina顯示器的超薄MacBook Pro證明了就算是高階筆電,重量減個幾磅也是沒問題的。
不過,蘋果推出新一代21.5吋與27吋的iMac,其輕薄程度還是讓人不禁驚呼,蘋果到底怎麼辦到的?宛若外科手術般精細的iMac,不只螢幕無比纖細,從航太產業借鑒的進階焊接技術也是一絕。
新款iMac比舊版重量少了40%,LCD顯示器也比上一代薄45%,相當於總厚度整整削掉5公釐。OLED顯示器以其輕薄度勝過LCD顯示器而聞名,但蘋果似乎粉碎了OLED的光環。比方說,LG去年CES展覽上推出的55英吋OLED電視,薄度僅有4公厘;再前幾年,Sony也發表過一款薄度3公厘的11吋OLED電視。而機身邊緣僅有5公釐厚的iMac一登場,無疑是宣告:LCD已對OLED下戰帖。
NPD DisplaySearch分析師Paul Semenza解釋蘋果究竟施了什麼魔法,使得iMac顯示器薄如蟬翼,以及這種過程所帶來的好處:「蘋果利用LCD面板的光學黏合到一片強化保護玻璃(cover glass)上,如此就消除了面板與玻璃之間的空隙,減少整體厚度,而光學黏合也消除介於保護玻璃內部與面板外部之間的反光,達到改善影像品質的效果。」
聽起來似乎與iPhone 5螢幕的製造過程相仿,不過其實iMac沒那麼複雜。iPhone 5的螢幕具有更高的解析度,並且還須整合觸控感應,這使得製造iPhone需要更高竿的技術;康寧公司(Corning)等玻璃廠商也致力於降低保護玻璃的厚度,近年已有所斬獲,從0.7公厘減低至0.3公厘。
蘋果充分利用更薄的螢幕,建立超薄機身。新款iMac機身四周最薄僅有5公厘,為了使前後兩片黏合的接縫處更加牢固,蘋果使用一種稱為摩擦攪拌銲接(friction stir welding)的技術,這種技術通常用於飛機機翼、火箭推進燃料箱與無縫需求、防止故障危害設計等領域,有時甚至也用在太空梭零件。
摩擦攪拌銲接(FSW)技術是固態過程,這表示金屬不會被融化。簡言之,使用旋轉工具在兩片疊在一起的面板表面上施加壓力,旋轉工具有個小突點,與面板的縫隙空間契合,並沿著接合處施加壓力。摩擦生成的熱軟化兩片面板表層,在高壓下,面板就此緊密黏合。
摩擦攪拌銲接技術的發明者是於英國獨立研究與科技公司TWI服務的Wayne Thomas。這項技術有專利保護,蘋果已取得使用這項技術在iMac上的授權。一名TWI代表人表示,授權的詳細細節必須保密,不過蘋果看來應是第一家採用這項技術的消費性電子公司。當然,如果其它產業一如以往跟隨蘋果的腳步,TWI日後可望生意蒸蒸日上。
from WIRED.tw http://wired.tw/2012/11/14/imac-tech/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