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局轉變與共軍進攻
一九四七年一月,陳毅的華東人民解放軍,劉伯承的中原人民解放軍分向魯南、魯西南猛攻,政府軍損失約六萬人,徐州吃緊。二月,陳毅又大敗政府軍於魯中萊蕪,俘總指揮李仙洲以下官兵約五萬人。三四月間,劉伯承與政府軍爭奪津浦鐵路。五月,政府軍進攻魯南沂蒙山區,最精銳的張靈甫師被陳毅困於蒙陰盂良崮,全軍約二萬人盡覆。在此期間聶榮臻的華北人民解放軍,連下平漢鐵路兩側各城,威脅保定、北平。至是戰斗力較強的政府軍已犧牲二十五個師,約三十萬人,山西的大部分亦入於解放軍徐向前、賀龍之手,綏靖主任閻錫山坐困太原。
陝西之戰,最為中外矚目,經過五天戰斗,三月十九日,西安綏靖主任胡宗南攻下十年來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延安,毛澤東北退。但胡軍以不明解放軍主力所在,月餘之間,三次挫敗。六月,胡軍在延安西北獲勝,解放軍轉往延安東北,八月復在榆林附近獲勝,然以補給困難,疲耗日增,且須分兵東援山西、徐州,兼防黃河,愈感左支右絀。
東北戰局,政府軍亦處於不利地位。四平街收復後,參謀總長陳誠不准再增新軍,兵力漸感不足。林彪的民主聯軍經過補充整訓,一九四七年一月至三月,一再渡過鬆花江,向長春一帶進擊。五月,發動第五次攻勢(夏季攻勢),政府軍但能固守。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與軍長孫立人不睦,地方人士對熊式輝不滿,士氣低落,人心動搖。六月十一日,共軍圍攻四平街。熊式輝報告國防部,謂"迭次會戰,軍力消耗,損失甚重,既無增援,而補充武器亦不足數,且屬太遲。……匪(共)力增加甚速,相去懸殊。……反攻力量不足,分點固守亦屬不易,……前途有不堪設想者"。"遼東,遼南門戶洞開……四平街圍攻甚烈,……火力反較我軍為強"。十四日,共軍攻入四平街市區,與守軍陳明仁部發生惡戰,遼南本溪不守,營口被圍。三十日,共軍退去,而主力無損。七月七日,熊式輝說,共軍在哈爾濱、佳木斯、齊齊哈爾補充十七萬人,政府軍人馬器材損失超過七個師,大半落於共軍手中。七月二十四日,他又說,"若無生力軍增加,未來之危險,將甚於前者,……兵源糧源俱竭。……四平解圍近一月,新兵只到二千四百人。……匪方已訓練之新兵,陸續西來,……著著爭先。"一九四七年七月四日,國民政府宣布全國總動員,戡平共黨叛亂。同月,共軍亦全面進攻,劉伯承部自冀南、魯西渡過黃河,①進向魯、豫間的政府區,政府軍則攻佔華東解放軍的根據地魯中南麻。八月,劉伯承部穿過豫東、豫南,直抵豫、鄂間的大別山,武漢戒嚴。自晉南渡河的解放軍陳賡部,進入豫西,深入豫西南。魯南陳毅部進入豫、皖間的淮河,再迫徐州。九月以後,另支向魯東進攻。十月,河北聶榮臻部大破政府軍於保定以南,十一月,佔領石家庄。十二月,劉伯承、陳毅、陳賡部佔領河南許昌等城。陝西彭德懷攻下遷安以南各城,晉南賀龍部攻下運城。就全盤戰局而論,國、共兩軍已攻守易勢。政府為統一華北指揮,兼支援東北。以傅作義為華北"剿匪"總司令,設總部於北平。
熊式輝在東北窮於應付,一再求去。九月,陳誠代之,並裁撤保安司令長官部。陳誠意氣至豪,聲言不許共軍有第六次攻勢。政府軍共十四個軍,五十五萬人,以求功心急,措置操切,反失軍心民心。②十月,林彪對長春地區及遼西發動秋季攻勢,截斷鐵路交通,政府軍損失頗巨。十二月,又發動冬季攻勢,直逼沈陽近郊,敗政府軍於白旗堡。政府召回陳誠,以衛立煌為東北"剿匪"總司令。
是年(一九四七)十月,毛澤東以人民解放軍總部的名義,發表政治宣言,號召聯合工、農、兵、學、商各被壓迫階級、各人民團體、各民主黨派、各少數民族、各華僑,組成民族統一戰線,打倒蔣的獨裁政府,逮捕懲辦內戰罪犯。對於蔣方人員,並不一概排斥,而是採取分別對待的方針,希望他們立功起義。同月,重行頒布解放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另由中共中央公布土地法大綱,鼓勵人民參政、參軍、參戰,支援前線。十二月,毛指出,目前形勢是革命戰爭的轉折點,是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是一個偉大的事變。十五個月前,他預計打倒政府軍需要五年左右的時間,現在認為勝利已經在握,為期不在遠。意氣之豪,有如一九二六年北伐軍底定湖南時的蔣總司令。 ----------
①黃河已於一九四六年回故道。
②堅守四平街的陳明仁去職亦為原因之一。
圖二二:中共統治區(一九四七年六月至一九四八年八月)
一九四八年一月,政府改採分區防御戰略,黃河以南分為二十個綏靖區,聲稱一年內可消滅共軍有形力量,一年或二年內可予肅清。共軍的攻勢愈為凌厲。是月,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民主聯軍)大破政府軍於遼西,二月,佔遼陽、鞍山,三月,佔四平街、永吉。華北政府軍傅作義部於一月敗於北平西南的淶水,西北胡宗南軍於三月敗於陝西宜川。①四月二十二日,延安又為解放軍所有,彭德懷進至涇水、渭水之間,五月,為胡宗南拒退。七月,閻錫山軍敗於晉中,太原完全被圍。山東除了濟南、青島、煙台等城,東北除了長春、沈陽、錦州,幾盡為解放軍佔領。
三月以後,劉伯承、陳賡、陳毅部,縱橫豫中及豫、鄂之間。四月五日,陳賡佔洛陽,六月十八日,劉伯承、陳毅攻入開封,與政府軍主力劇戰於開封東南,歷時十日,是一次大規模的陣地戰,勝負相當。七月,陳毅攻佔山東充州,陳賡攻佔湖北襄陽。
總計二年以來,政府軍損折近百萬人,解放軍則增加一倍,政府軍由四百三十萬人減至三百六十五萬人,解放軍由一百三十萬人增至二百八十萬人。解放區的面積約為二百三十萬平方公裡,包有東北、熱河、察哈爾、山西、河北、山東、河南的大部及陝西、江蘇的一部,人口約一億六千八百萬,中共黨員為三百萬。
二、內政外交的煎迫
一年以來,內戰蔓延,物價波動不已。一九四七年二月,黃金、美鈔猛漲,人心極端浮動。參政員傅斯年痛斥豪門資本,發表一篇轟動一時的《這個宋子文非走開不可》,參政會要求處分宋子文。三月,國民黨召開三中全會,蔣中正宣布,中共問題政治解決途徑絕望。會中以對俄外交失敗,台灣事變嚴重(見758頁),抨擊外交部長王世杰、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四月,政府改組,蔣續任國民政府主席,孫科為副主席,張群為行政院長。國民政府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內包含有青年黨、民主社會黨及無黨派人士,②算是一個聯合政府,不過他們所代表的力量有限。
----------
①傅作義部軍長魯英麟、胡部軍長劉勘均戰歿。
②立法院、監察院、參政會亦各增若干青年黨、無黨派的委員。民社黨為是否參加政府及位置分配問題,引起內訌,以致分裂。
時軍事經濟更為危急,學潮洶涌,部分參政員、立法委員主張恢復國共和談,參政會邀請中共參政員出席討論被拒。六月,孫科發表談話,譴責蘇俄支持中共在東北的活動及外蒙古對新疆的侵擾。②謂國共談判失敗,由於美、蘇之不調協,美國應表示堅決態度。
先是,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九日,美國為使國民政府對中共讓步,開始施行對華禁運軍火令十個月,削弱了政府軍的戰力。十一月四日,簽訂的中美商約,美國享有的經濟權利獨厚,違背了平等互惠原則,影響了政府的聲譽。美國務院復宣布在中國大局改善之前,不貸款與中國。莫斯科與延安詆責美國干預中國內政,指國民政府為美國利益出賣中國。
一九四七年七月至八月,魏德邁以美國總統特別代表身份來中國考察。離去之前,對國民政府首長演說,並發表談話,嚴厲指責政府軍事措施與軍官腐敗貪婪。中國復興有待於振奮人心的領導者,徹底的、廣泛的實施政治經濟改革,武力斷不能消滅共產主義。他向杜魯門提出兩項建議:一是置東北於中、美、俄、英、法五國監護之下,或受聯合國托管﹔二是以五年為期,由美國給中國以經濟援助,切實改革,而不卷入內戰。杜魯門、馬歇爾均不接受。
國民政府於魏德邁此行,初寄以厚望,終不免反感。蔣懷疑美國有意迫他引退,九月,他告訴全體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不再希望美國援助,當設法改善對俄關係。孫科亦對合眾社記者說,中國不能長期仿徨,若被迫傾向蘇俄,政府必能與中共獲致和解。十一月,馬歇爾宣布自一九四八年起,以三億美元貸予中國,每月二千萬元,自有安撫之意。但是國民政府希望的緊急與長期救濟則未獲同意。司徒雷登屢說,中國政府有解體的象征,不能望蔣充任領袖,號召民眾,恢復軍隊作戰意志。國民政府要求十五億美元借款,遲至一九四八年七月,僅得到經濟援助一億七千五百萬美元,特別贈予(軍事援助)一億二千五百萬美元。
----------
②指五月外蒙侵入新疆北塔山言。
就目前所知,中共似未得到蘇俄顯著物質援助。即以共軍在東北從蘇俄手中取得的武器而言,亦不及政府軍在關內受降所得者多。共軍在戰爭中之所以常佔上風,軍民一體,士飽馬騰,為重大原因。政府文武官吏營私為己,傾軋妒忌,社會動蕩,秩序幾不能保持。計劃作戰的機構與負責軍官,復於有意無意之中受中共利用,共軍對政府軍的一舉一動,大都明了,故無往而不利。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政府辦理行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絕大多數的當選者屬於國民黨的CC系,落選的青年黨、民社黨人,有絕食抗議,以死相爭者。政府強國民黨人退讓,又引起內部滋鬧。一九四八年三月,國民大會開幕,四月,蔣當選總統。覬覦副總統者多至六人,蔣屬意於孫科,坐鎮北平的李宗仁則志在必得,相爭不下。反李者謂李"加官"後將繼之以"逼宮",攘奪總統。李憤而退出競選,指有人壓迫統制。經四次投票,李宗仁償其所願,蔣極為不懌。國民黨提名孫科、陳立夫為立法院正、副院長,反對CC系的立法委員聯合抵制陳立夫未成。行政院長由前任經濟部長翁文灝擔任,但不得各方支持。時人民解放軍正馳騁中原。
三、經濟的加速崩潰
日本投降後,大家以為戰爭已了,封鎖解除,今後物資供應無虞,於是囤積的貨物涌入市場,物價突然回跌,黃金美鈔下瀉。①不意兩個月後,又復回漲,私營銀行錢庄為之倒閉,工商業為之停歇。一因內戰轉烈,中共以種種手段困擾政府,阻斷鐵路,攻奪礦區、鄉村,煤炭及農產品供給與消費中心隔絕。二因軍用浩繁,逃入政府區的難民,又須救濟,開支增大。三因重工業重心所在的東北為蘇俄佔據,華北大半為中共控制,向該地區推進的政府軍給養,悉賴後方。四因接收混亂舞弊,日本的企業或被肢解,或陷停滯,復有不少民營工廠被軍政及特務人員指為偽產,擅行封閉,以致工人失業,坐吃山空,原料被盜,機器鏽蝕。加之輪船、火車、工廠缺乏燃料,無法照常行駛、生產。特務機關間有借口肅清漢奸,搜刮勒索,其他擅作威福者亦多。人民怨憤莫名。②尤令社會痛心的為法幣與偽幣的兌換率之不合理。日本佔領區的紙幣,在華中、華南有中央准備銀行的"中儲券",華北有聯合銀行的"聯儲券"。政府規定法幣與"中儲券"的比率為一對二百,③法幣與"聯儲券"的比率為一對五,均以四個月為期。收復區的人民爭以偽幣購實物,後方法幣又大量流入收復區,物價上漲,法幣發行額增加,收復了土地,失去了人心。一九四六年,另發行東北流通券,亦可流入關內,兌換法幣,強有力者,以之運販黃金。
抗戰時期,淪陷區備受日本的榨取蹂躪,未淪陷區苦於軍糧、兵役、差徭,物力、勞力、畜力大減,農村殘破。④戰後元氣未復,內戰又起。一九四六年,河南、湖南荒地約佔耕地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山東、山西、甘肅、湖北、江西、廣東亦復不少,而征兵征糧仍急如星火。戰前產米地區每畝年征約一元四角,為一斗五升至二斗的米價,戰後每畝征實、征購、征借,常為六斗至九斗。產麥地區的全部收入,且有不足以供繳納者。
----------
①時有"門前放炮,後門上吊"之謠,意即大家方在慶祝勝利,轉眼已家敗人亡。
②收復區有"五子登科"之說,指接收者,但重金子、銀子、房子、車子、料子﹔又有"有條(金條)有理,無法(法幣)無天"及"三陽開泰"之說,即"罵東洋(陽)、捧西洋(陽)、抓現洋(陽)"。
③經濟部次長何廉曾建議以三年來重慶、上海物價指數為准,定為一對六十。
④未淪陷區以四川的負荷最重,次為湖南、河南。
農村凋敝,無力供給工業原料,亦不能作工業成品的市場。以紡織業為例,或因缺乏棉花,或因紗布難以暢銷,或停工、或減產。一九四六年,四川工廠大半停工,上海工廠開工者不及戰前的三分之一。出口與進口的比率為一比三點七,美國居進口第一位。
政府稅收僅當支出的百分之三七,不足之數,小部分賴出售黃金,美鈔及敵偽產彌補,絕大部分仍靠增發法幣。一九四五年發行額約為一萬三百二十億元,一九四六年,幾增至四倍。一九四七年,增加三十三倍﹔一九四八年,增加三百七十倍。戰後政府握有九億美元外匯,價值四億美元的黃金,十億美元的敵偽產。行政院長宋子文認為進口外國貨物與出口黃金,即可改變供應缺乏現象,並使法幣回籠,遏止通貨膨脹。非必需品亦准進口,外匯由政府供給,奢侈品加征關稅百分之五十。於是外貨充斥市場,民營工業購買原料機器零件所需的外匯,反難獲准,以致無法生產。宋子文、孔祥熙控制的企業,則可照官價折合。一九四六年初,政府外匯漸感短絀,始禁止奢侈品進口,將美鈔與法幣的比率由一對二○元,提高至一對二○ 四元,再提高至一對三○○○元,美鈔仍然上漲。是年十一月,存儲的外匯已耗去一半。一九四七年二月初,美鈔一元由法幣一萬元漲至一萬八千元,黃金一兩由五十萬元漲至九十三萬元,國庫存儲的九億美元外匯僅餘一億,大部入於有權有勢者之手。二月二十六日,政府宣布經濟緊急措置方案,禁止黃金、美鈔買賣,重施物價管制,凍結薪水、工資。一個月後,黃金、美鈔黑市出現,商品亦流入黑市,物價如脫缰之馬,特別是糧食紗布。五月,浙江、四川發生搶糧風潮,限價撤銷,管制政策失敗。八月,美鈔一元漲至法幣四、五萬元,黃金一兩漲至二百五十萬元。十二月,發行二萬、四萬、十萬元大額法幣,米每石由四十萬元躍至一百餘萬元,一般物價高過去年十五倍。
政府對中共的力量估計過低,以為短期內即可以軍事解決,然後再處理經濟問題,戡亂只是一時的事。未料戰爭延長擴大,欲罷不能,惟有一切不顧,悉力以赴。當局亦承認經濟戡亂重於軍事戡亂,然為時已晚。在兵戈不休之秋,事實上亦不能兼顧,十五億美援貸款又成一夢。一九四八年一月,物價再度飛漲。二月,米每石突破三百萬元,三月,至四百四十萬元,六月,達一千萬元,七月,突破三千萬元。黃金每兩在二月為二千二百萬元,七月,約為一億一千萬元,八月超出六億元。小民不得一飽,公職人員三餐不繼,軍中高級軍官領得軍餉後,多先購黃金,再行出售,等到法幣到了士兵之手,已不及原值的十分之二、三。
政府為挽救經濟財政危機,一九四六年以來,屢有改革幣制之議。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九日,正式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即日起,以金元為貨幣本位,發行金圓券,限於九月三十日,收兌法幣及東北流通券。金元一元折合法幣三百萬元,東北流通券三十萬元,金元二元折合銀幣一元,金元四元折合美鈔一元。人民不得持有黃金、白銀、銀幣、外幣,均須於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兌換金圓券,並限期登記人民存放國外之外匯資產,所有物價以八月十九日為准。金圓券總額為二十億,估計二億金圓券可收回全部法幣及東北流通券(二十億金圓券等於通貨膨脹十倍)。但是不改革財政經濟,僅以一種新幣制代替舊幣制,斷難有成。內戰不停,又焉能談到經濟改革。
為貫徹執行上項法令,分於上海、天津、廣州設置經濟管制督導員,上海為蔣經國,雷厲風行,檢舉投機商人,控制市場,扣押豪門大戶,孔祥熙的揚子公司以囤積鋼鐵、棉紗、汽車亦被涉及。不到一個月,物價又起波動,工廠因限價而缺原料,因缺原料而減工。糧食因限價而不運入市場,人心愈為惶惶,上海、南京搶米、搶購之風愈熾。十月三十一日,政府放棄限價政策,糧食照市價交易,自由運銷紗布、煤、鹽及其他日用品,由政府核本定價。但都市內仍難買到米糧。十一月十一日,准人民持有金銀外幣,銀幣流通,金圓券存款兌換金、銀,黃金每兩兌換金圓券一千元,白銀每兩兌換十五元,美鈔一元兌換三十元。發行不到三個月的金圓券完全失敗,前此以金銀外幣兌換金圓券的守法良民為之破產,怨聲載道,加速了大局的崩潰。②
----------
①政府退至廣州後,一九四九年七月,又發行銀圓券,以人民完全失去信心,不久亦成為廢紙。
②又名"吃光運動",即是將公費在短期內花盡吃光。
中共的基本經濟政策,為發展農工生產,注意商貨流通。農業由減租減息而復實行分配土地,同時提倡開荒,整修水利。工業側重輕工業、手工業,低利貸款,減免稅收,工資的一半為實物。商業為集中與分散並行。對外管理,對內自由,不令不必要的商品流入,而運進必需的物資,一切在求自籌自足,保障供給,軍民兼顧。一九四七年後,財政金融日漸統一。一九四八年成立人民銀行,發行統一人民幣,物價頗稱穩定。
四、民變與層出不窮的學潮
抗戰後期,甘肅、四川為征兵征糧,均曾發生過民變,以甘肅為嚴重。勝利之後,一九四六年九月,四川亂事又起,眾至十餘萬,不久平定。十二月,西康以不堪省府主席劉文輝的橫征暴斂,大規模的暴動繼之而來,眾至五十餘萬,組織"政治革新委員會",歷時三個月。一九四七年二月,新疆維吾爾人受蘇俄煽動,要求中央軍及中央機關退出,與哈薩克人、東干回、漢人沖突,迪化閉市。七月,所謂"東土耳其斯坦革命青年團",游擊隊在各地滋擾,省府主席因之去職。
受日本壓迫五十年的台灣人民,光復後,歡欣若狂。新任行政長官陳儀,剛愎自用,壟斷經濟利益,居要職者多為外省人,台人大為不平。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事變起於台北,不三日,及於全省,襲擊官署,搶奪武器,毆打非台籍之人。政府調兵彈壓,登陸後肆行報復,台人死傷,以千百計。國防部長白崇禧前來宣慰,允改革經濟制度,調整人事,始行無事,是為台灣"二二八事變"。
民變以邊遠地區為劇,學潮均起自通都大邑。大學教授學生久已對政府不滿,一九四一年起,情緒日益高漲,至戰後而更甚,中共與民主同盟從而鼓煽。一九四五年十一月,民主同盟號召反對內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教授首先響應,學生隨之罷課,要求制止內戰,撤退在華美軍,成立聯合政府。十二月一日,與軍人沖突,八人死亡,十餘人受傷。政府雖懲處負責當局與有關人員,仍不能止息各方的攻擊。
一九四六年一月,為東北問題,重慶學生舉行反俄示威,與各大城市的反內戰、反美運動形成兩個壁壘。蘇俄、中共指為排外,破壞國、共和談,係出於國民黨的指使,增加了政府的困難。不過中共對蘇俄在東北的行動,亦苦於無以自解。國、共戰爭擴大後,上海有"爭取和平聯合會"組織。六月,學生舉行反內戰游行,要求統一與建設,與反內亂的學生沖突。七月,民主同盟要人李公朴、聞一多在昆明之被暗殺,更激起知識分子的憤怒。九月起,中共公開攻擊美國援蔣內戰。學生反美運動更是如火如荼(見748頁),軍警實行壓制,不斷捕人,教授要求保障人權,學生罷課抗議,這是學生運動的一次高潮,以反美為主題。
勝利後,大學教授的薪津、學生的公費,不斷調整,雖仍追不上物價,然生活已較戰時稍優。一九四七年五月,因米價飛漲,學潮如排山倒海而來,名之曰"反飢餓"、①"反迫害"運動,罷課請願,領導的是南京中央大學學生。政府允將公費提高,風潮反愈洶涌,遍於南北。政府宣布維持治安臨時辦法,不准團體請願。五月二十日,南京、北平學生與警察沖突,數十人受傷,學生更為激動,定六月二日為"反飢餓、反內戰、反暴行日",要求取消維持治安臨時辦法,懲辦"五二○ 事件"負責人,四出宣傳,軍警大舉逮捕。學生知難而退,中止六月二日的總罷課大游行。軍警仍繼續高壓,武漢大學學生三人喪命。重慶、廣州等地數百人被捕。蔣主席慰問教授、學生,革懲武漢警備司令,震撼中央政府的學潮告一段落。這是學生運動的又一高潮,以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為主題。
一九四七年七月,政府宣布動員戡亂後,學生不敢再倡言反內戰。十月,浙江大學學生自治會主席被捕自殺,學潮又起,然已不似五月的嚴重。一九四八年一月,上海同濟大學學生為反對開除學生,毆打市長。四月,北平一部分學生為抗議解散學生聯合會,罷課游行,另一部分舉行反罷課游行。
一九四六年來,工潮亦時常發生。一九四七年二月,上海工人舉行抵制美貨大會,五月,反對政府凍結工資,加入學生的反飢餓、反內戰運動。九月,電車工人為爭取待遇,電力公司工人為抗議逮捕工會職員罷工。一九四八年一、二月,舞女及舞廳職工為反對禁舞,搗毀上海市政府社會局,三百餘人被捕,申新紗廠工人為工資問題佔據工廠,二百餘人被捕。
學生運動的第三次高潮,以"反美扶日"(反對美國扶植日本、搶救民族危機)為主題。一九四八年五月,起於上海、南京、北平,張貼污辱蔣總統漫畫,親共與反共派互毆。六月,美國大使司徒雷登發表警告,倘繼續進行反美運動,可能導致不幸結果,受到教授學生的駁斥。七月,在北平的東北流亡學生,搗毀市參議會,學生死九人,軍警死二人,北平戒嚴。八月,河南、山東流亡學生滋鬧教育部、行政院。此後戰局急轉直下,中共勝利成為定局,學潮方告緩和。
from Just Getting By http://1in99percent.blogspot.com/2012/11/blog-post_4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