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場新聞 14-11-2012
早前教育局局長不尋常地低調上京滙報國教科指引、內地反日與香港示威秩序構成強烈對比,已令港人非常疑懼內地的愛國教育會否移植到香港。因此即使政府擱置 並承諾5年內不會重推國教科課程指引,港人仍然未能放心。他們擔心指引裡「以情引發」的教育方針會如報導所指滲透到不同科目,使課堂繼續側重學生的愛國情 感表現而非理智培育。
這些憂慮不一定是捕風捉影。 當不少港人認為愛國情感教育是毒藥、還在力抗的時候,同類「以情引發」的教學方式經已在香港背靠的祖國裡被採用、成為政權維持認受性的靈丹妙藥。 根據學者汪錚新近出版、講述中國後八九愛國教育的學術著作Never Forget National Humiliation: Historical Memory in Chinese Politics and Foreign Relations,鄧小平曾在八九民運風波後總結教訓,指黨在八十年代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統一民眾意識形態。於是從九十年代初起,國家便專注以「勿忘國 恥」來引發民間的民族情意結、團結國家、維護政權。經刻意安排下,「愛國情」被構建在國民對日本、「西方勢力」的敵意之上。結果,後八九愛國教育「以情引 發」的效果相當顯著。它成功把八十年代目光專注於國內、反貪腐反獨裁的社會運動轉化成今天槍口對外、反西方世界、反「小日本」、「活捉蒼井空」的民族主義 運動;也使富有濃烈民族主義情感色彩的言論,比理性與和平的主張更易受大眾歡迎。
後八九的「國恥教育」
後八九的愛國教育以重新編寫中國歷史為第一步。「中華民族」屢被列強侵略的悲慘過去、共產黨如何團結民族、領導民族復興成為歷史教科書新的編寫重點,至於 國家如何以馬列主義進行階級鬥爭的「發展史」則被淡化。「勿忘國恥」成為愛國教育新的主題。國家九一年發出、關於加強中國近代史與國情教育的綱要更明確指 出,改革歷史課程是國家的重要戰略,以抵禦「外國勢力」煽動群眾在中國搞「和平演變」的「陰謀」。
早前內地反日示威的口號與行徑,就有相當強烈的「勿忘國恥」情感色彩。論者或者會說,以「勿忘國恥」情緒的遍地開花來斷定內地愛國教育「洗腦」的錯誤並不 公允。中國人對日本人的恨有事實根據,並非無緣無故──例如,日本人至今仍未為他們當年如九一八事變與南京大屠殺等戰爭罪行正式向中國人道歉。這種觀點沒 有注意到的是,歷史記憶其實可以被剪裁、並非非黑即白;民眾被植入這種處理過的歷史記憶後,思想與行為可以有很大的改變。
被裁剪的歷史記憶
新加坡歷史課這個案例,能夠映襯出歷史記憶在中國如何被裁剪與影響民眾的思想與行為。二戰時,新加坡同樣受日本侵略。從1942到1945年間,數以萬計 的人被殺,民眾飽受日本憲兵隊暴行的折磨。當地華人更因支援中國抗戰而受到日本軍隊殘酷報復。新加坡的初中學生在歷史課中都會讀到這段哀傷的歷史。可是, 課堂重點並不在於「以情引發」學生對日本的怨恨,以及敗於日本的恥辱感,而在於理性分析國家如何在戰敗後能夠迅速復原、如何能夠自立,因此學生連新加坡前 宗主國英國在二戰時做了甚麼防禦工事、用了甚麼策略、為什麼會失敗都需要研習。雖然現在新加坡的戰後一代都知道日本二戰時的戰爭罪行,但是他們對日本人沒 有劇烈怨恨,對內地反日「勿忘國恥」式的暴力行為很可能會感到陌生。
在後八九愛國教育裡,同一段日本侵略史,被描述為國恥、國家對抗帝國主義的辛酸一頁。國內高中生都必須修讀這類中國近代史,而且成績會影響升讀大學的機 會。共產黨亦投放大量資源建立「歷史場景」,讓學生實地考察,以「觸動」他們的愛國心。關於抗日的「歷史場景」有二十多個,當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自 1987年成立以來,已有上千萬訪客。共產黨更透過歌曲、電影、電視劇集以確保「勿忘國恥」的愛國意識能夠從日常生活滲透到民眾的思想中。
「愛國情」的虛幻
從陳嵐的〈一個抗日愛國青年的自白〉、胡清心的〈你永遠沒有辦法叫醒裝睡的人〉等文章可見,數月前國內連日以愛國之名進行、不理性不和平很暴力的反日示 威,已令部份理性的內地人對盲目的愛國主義有更強烈的不滿,大概對港人不懈地反對國教科、「守護下一代」也有了更多共嗚。十八世紀英國學問家約翰遜曾說: 「愛國主義是流氓最後的避難所。」近年不斷呼喚理性、拒絕激進的香港社會,實在不宜輕視愛國情感教育的潛在危險。
鄺健銘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助理
游秋萍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
from 政經評論 http://allcommentators.blogspot.com/2012/11/blog-post_6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