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aturday, 1 September 2012

陳蓓:沒有記憶的城市

明報 2-9-2012

最近,網上流傳一個展覽的宣傳圖片,題目為〈一個沒有舊建築的城市,就像一個沒有記憶的人〉。這句話很有道理,正正是香港的寫照。失去記憶的人,在醫學的角度是一種病。「失憶」和「腦退化症」就是最為人熟識與遺失記憶有關的病。人失去記憶尚且令人害怕,更何失去記憶的是一群人、一個城市。

地方的記憶是建構在文獻和文物之上。在悠長的人類歷史進程中,各國各民都有撰寫歷史、收藏文物的意識。文字所記載的歷史向為史學家所看重,然而,過去十年,隨覑學界開始對物質文化的重視,文物在歷史重構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亦漸漸得到與文獻等同的地位。二十世紀初,隨着國家意識和民族主義的興起,國寶文物及國家文化遺產等概念亦同時在西方出現,並見證覑文物與國家身分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因此,當時各國紛紛成立公共博物館,透過展覽文化,用文物編寫各自的歷史和文化,藉此強化國民的歸屬感和民族意識。

一九四年,中日戰爭期間,一群有志之士,集合民間所收藏的文物,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舉行了《廣東文物展》,藉覑展示二千件文物,建構廣東文化。廣東地處嶺南,在正史中向來被視為蠻夷之地。及至明清,文人開始撰寫廣東地方誌,「廣東文化」意識才開始被確立。因此,在一股展示文物的熱潮推動下,《廣東文物展》進一步將文字建構的「廣東文化」物質化和視覺化。國難當前,仍投放大量資源舉行該展,其目的是「研究鄉邦文化,發揚民族精神」。可見,文物不單是歷史的紀錄,亦擁有喚起共同歷史記憶的魔力,起覑團結群眾和鞏固民族意識的作用。

城市就像沒有牆的博物館,而歷史建築就是其展示的展品。沒有展品的博物館會失去其根本的功用和意義。沒有歷史古蹟的城市,就像沒有靈魂,失去記憶的人。人失去記憶就等同失去身分,一個城市失去了歷史記憶也等同於失去其獨有的文化、歷史和身分。

香港自回歸後便面對身分的危機。香港人既想脫離英國的統治,同時亦恐懼被中國同化。面對全球化的衝擊,香港要站立得住,當務之急是保留香港的獨有文化和強化「香港人」的文化身分。香港向來以金錢掛帥,忽略精神和心靈的需要。在城市發展與文化保育兩者之間,往往側重於前者。然而,當放眼世界,不難發現歐美日韓所投放在文化發展的資源都遠超香港,足證文化發展的重要性。作為國際的大都會,香港政府有必要重新訂立文化發展的詳細政策。文化事業不但是一項可持續發展的工業,更重要的是,文化發展與文化身分建構之間的緊密關係。如果香港政府只覑眼於經濟的效益,而忽略文化身分、歷史記憶對一個城市發展的重要性,香港在不久的將來只會成為一所沒有展品的博物館。

作者簡介:畢業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現為香港城市大學文化及文化產業管理課程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現代中國美術史、藝術市場與贊助、山水畫的社會美術史。


from 政經評論 http://allcommentators.blogspot.com/2012/09/blog-post_7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