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31 July 2012

香港80後社會大學: 為時代做診斷

梁文道主辦的「牛棚書院」倒閉10年之後,在香港相對落後的「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發展中,一幫年輕的知識份子、媒體人、宣教士不甘寂寞,自己組建了「80後社會大學」及「為時代做診斷系列」講座。香港民間講座的接力棒從牛棚到「序言書室」、「獨立媒體」,再交接到社大,一脈相傳,為香港公民社會提供交流、合作的公共空間。

文、圖/彭姣

梁文道主辦的「牛棚書院」倒閉10年之後,在香港相對落後的「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發展中,一幫年輕的知識份子、媒體人、宣教士不甘寂寞,自己組建了「80後社會大學」及「為時代做診斷系列」講座。香港民間講座的接力棒從牛棚到「序言書室」、「獨立媒體」,再交接到社大,一脈相傳,為香港公民社會提供交流、合作的公共空間。

民間講座接力棒

「在行動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動」是「80後社會大學」的「辦校」宗旨,創辦人之一的宣教士吳國偉認為,在喧鬧、浮躁的香港,他們所創辦的座談會可以化成社會運動中的知識平台,讓參與者的思維沉澱,為社運提供理論支撐,同時也可以反思社運中的各種行為。

7月6日晚的第一場座談邀請了80後媒體評論人——陳景輝論述公共理性與香港的「鬧爆文化」。其後每逢週五晚,在油麻地上海街的塔冷通心靈書社,梁文道、陳景輝、周思中等香港著名知識份子,將免費為香港普通市民講述民粹、文化研究思潮、中港關係、學校教育、革命的定義、大陸維穩體制、情感政治等九個講題。

社大工作人員會給每一個聽眾發放講題資料以備參考、做筆記;同時,也印有回應表給聽眾填寫參與感受及對80後社會大學的建議,增加講者和聽眾的互動。

社大開講之後

當晚,陳景輝為在座140多名香港市民講述公共理性的知識,分析香港「鬧爆文化」。他以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的《再論公共理性的理念》開始,向觀眾介紹「分歧不等於對方不合理,公共理性追求的是在多元的環境中,承認分歧,並相互合作。」

陳景輝說,近兩年香港的社會運動中,有很多「鬧爆」的場面,比如6月初立法會「泛民」議員「拉布」時,梁文道曾在《蘋果日報》上撰文《其實我不明白》。他認為,社運團體鬧爆由建制派用錢請來的「反拉布」示威市民是不合理的。文章發表後,梁文道即被鬧爆,媚共、投共的討伐聲甚囂塵上。之後,又有香港電台主持人曾志豪被罵「投共」,因為他曾在《頭條新聞》節目中表示過,香港「AGNES B」餐廳設計簡體字餐牌是為了迎合大量的大陸遊客,並無不妥。

梁文道和曾志豪的遭遇讓陳景輝開始研究羅爾斯的公共理性理論,反思香港的「鬧爆文化」。陳介紹道,「人民力量」愛鬧爆,但也是一種理性(這裏的理性不是形容詞「理性」),也有存在的合理性。他也認為,「鬧爆」有合理性,但現在的香港卻只有分歧,沒有合作,只有反對,沒有贊同。

關於造成現狀的原因,陳景輝認為:「近兩年來,香港市民對香港各個層面,無論是政府還是黨派,都感到灰心、失望,民主進程也一直無法向前。新的激進的反對力量增加,因為他們知道激進可以爭取到更多的選票。」

當晚講座的回應人香港專上學院講師余在思補充,羅爾斯所說的自由,在英文中是Liberty, 而非Freedom。Liberty不等於只講自由,而是指在有規範的社會裏,做一個自由的人。公共理性意味著在不同的話語中,找到共識。

7月13日的第二講中,余在思再談「中港關係」、「民粹」、「排外」等時下香港人關注的話題。陳景輝在其臉書中感慨道:「嘩,80後社會大學第2堂繼續有130人出席,好感動!10年前,記得有段時間牛棚書院的流動課室在添馬檻,百多人出席上康德哲學的課,成為那時候鼓舞人心的文化風景,也是搞手和同學的強心針,畢竟,這是發生在講求實際和拜金的香港呢。」

80後社會大學的受眾不單單是80後青年,中年聽眾乃至90後的大學生、中學生也參與座談。20歲出頭的蔡奕欣、張倩和年近50歲的教會工作者黃先生從臉書(Facebook)得知社大的開講。蔡、張說:「我們平時在學校沒可能看到這些講座,聽了以後可以鞏固自己的想法。陳景輝的講述很中肯,以前我們覺得『人民力量』很愛鬧,聽過講座,發現他們也是一種理性,也有存在的價值。」

黃先生之前沒有參加過此類民間講座,但他表示對此一直很支持。他說:「我覺得動機很重要,罵(鬧)可能是最後不得已而為之。不罵,盡量用合作的方式來達成一致的目的為更好。我支持和平、理性、努力爭取的人,因為今天罵人的,以後也會被別人罵。」

陳景輝提到羅爾斯的一個悲觀預測,當一個公民團體裏,只有鬧爆,沒有合作時,被鬧的「和平方式」反對派,會慢慢產生全世界都和他為敵的感覺,漸漸變得麻木、失望。他們寄望80後社會大學可以讓香港社運團體、民眾不要為敵,而是要交流想法,尋找共識。

香港的民間講座

香港本地的民間知識沙龍並非一片空白,牛棚書院、獨立媒體、序言書室等民間組織都做過前行嘗試;內地媒體人在港成立的「CoChina論壇」也成為亮眼的流動風景。陳景輝說社大的誕生和牛棚書院息息相關,「我們就是牛棚的延續。」牛棚的創辦者之一香港文化名人梁文道也將在社大開設一講,論大陸專制社會下抵抗的性質和作用。

2000年,梁文道和朋友辦了一個民間講座,地點前身是一處宰牛場,故名「牛棚書院」。不同的學者、媒體人前去講課,每個季度安排十門左右的課程。交通不便,學生支付不起學費等因素致使書院虧損嚴重,經營兩年後最終關閉。

社大除了有梁文道的鼎力相助,也得到了香港另一民間團體「獨立媒體」的協助。「獨媒」的葉蔭聰也在第三講中,探討香港文化政治的意義及其消逝。

與牛棚不同,80後社會大學不收取參與者的學費,全部十場講座都是免費開放。塔冷通心靈書社為80後社會大學提供講座場所,也收取一定的租金。作為合辦者,「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執行幹事——劉劍玲對記者說:「我們的籌辦資金主要來自『七一』遊行和每次講座時的募捐,我們只能也只會靠大家的捐款來維持營運。」

80後社會大學創辦人



from 陽光時務 iSunAffairs http://www.isunaffairs.com/?p=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