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经济学家,所以不会为给执政当局建言献策去分析经济政策,也不想当国师,指点江山。
我也不会为去炒股来分析经济政策。一是没时间,二是生性保守,从不冒险。再说一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零和博弈,散户只能赌运气,但是那有运气一直好的人。
我分析经济政策的目的就是作为蓝领工头,为了弟兄们明天还有活干,有晚饭吃,所以必须经常去看看天上下不下大雨,地下发不发洪水。
至于规范的宏观经济分析我是不会的,宏观经济我是不懂的。我的分析是江湖分析,是土匪分析,打的是野球拳,登不得大雅之堂。
1、我的分析目的和目标
(1)、市场供需平衡
市场供需平衡发生变化,必然影响原材物料采购和成品销售的价格和交易成本,很可能导致停产甚至关门。所以是制造业首先需要关注的东西。而市场供需平衡受宏观因素影响极大。
举例来说,2007年国内钾肥每吨接近6000元人民币,2009年秋天,每吨2300元人民币。钾肥的需求能力并未发生变化,因为中国还是这么多土地,供应也未发生明显变化,因为这是资源型产品,不是想增产就可以增产得了的。唯一的原因就是宏观经济政策导致的需求大幅下降。
所以分析和预测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对制造业来讲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就算是野球拳也得使出来。
(2)、银根松紧
这个更好理解,市场上没有钱,什么交易也做不成。原材物料没有流动资金贷款,买不来,就得停产;客户没有贷款,就没有现金来源,要买货只能赊销。你是销还是不销?有可能成为坏账,有可能成为永远也扯不清楚的三角债。
所以根据银根松紧情况,企业必然会决定生产储备大小:现金,原材物料,成品,以保证越冬物资。但是这个代价是巨大的:资产周转率大幅下降,企业盈利能力基本被储备吃光。
例如我曾经服务的一个企业,每天至少需要3000万现金周转,在银根不紧情况下,可以随时从银行取得1月期短期融资,企业基本不预备周转金。但是一旦银根紧缩,我们就得自己准备4.5亿现金用于周转(客户付款结算是两周一次)。对一个不大的企业来讲,这4.5亿现金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
(3)、投资政策扩散效应
我们国家投资政策分成两块,一块是直接政策,国家直接注入资金,例如10大产业振兴规划包含的内容就是,某些部门立一些项,找一些企业(大多是央企)承担,国家直接投入资金。这基本属于政府消费范畴,一般企业难以获得,而程序复杂,评审周期巨长(有10年评审的例子)。
另外一块是间接的,就是采用杠杆工具,例如税收减免优惠,贴息贷款等等。这种政策一般给技术创新企业,吸引民间资金进入。
我关心的角度是投资政策带来的市场机会和潜力,我的客户资源是否可以扩大,是否有机会获得更大的订单。也即投资政策的扩散效应分析。
(4)、政府补贴和强制限价带来的盈亏预测
对一类产品政府经常干补贴和强制限价的事情,例如化肥就是如此,粮食也经常如此。由于补贴经常是年终甚至隔年才能发放,这种行为经常导致企业现金流量出现断流,经营出现危机。
为此,根据宏观经济信息判断这种动态,早做安排和准备是唯一的办法。
(5)、人事变动导致的人亡政息
这个情况太明显了。前总经理和现总经理就是完全不同的做事风格。很多前任的做法都不可能坚持下来,例如房地产价格的控制就没有办法。结果对制造业的影响极为深远,有的跟房地产相关联的产业,例如建材、钢材、水泥、家电、家具等等会得益,而有的却受到负面影响,例如化肥(因为农民种地比较收益下降,农民失去对土地的投入兴趣)。
2、数据来源
下面数据主要来自CCTV新闻、央行和国家统计局网站。
(1)、CPI:在CCTV2经济半小时每月都会公布
(2)、货币供应和贷款数据:央行网站随时可以查询
(3)、外汇储备:在CCTV2经济半小时每月都会公布
(4)、库存指数:国家统计局网站可以查询
(5)、电力消费数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可以查询
(6)、铁路货运周转数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可以查询
(7)、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可以查询
(8)、政府消费数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可以查询
3、宏观经济主要观察指标
宏观经济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持续稳定的保持经济增长,而没有任何波动和起伏。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这样宏观经济就必须设定自己的调控目标,以便尽可能的熨平波动和起伏。这就是调控的中位数,或期望值。
我们从多年的实际政策中观察到,政府对异常状态的容忍度基本定在中间值±10%,超过这个幅度,调整政策必然会出炉。避免国家经济大起大落。
具体到我们国家,基本上是失业率中间值在15%,可接受通胀率在8%,财政赤字在预算收入的20%,国际收支平衡在外汇储备的15%,GDP增长在9%。
4、政策是呈波浪型起伏的
任何有效的政策必然矫枉过正,结果必然导致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出现钟摆效应,导致经济呈波澜起伏状态。
再加上决策者的不同类型,我们要正确判断波浪的时间和空间状态就十分艰难了,这时就符合测不准原理,也即能够说清楚政策趋势的,大多不能精确预测实现时间,能够说清楚政策实施时间的,大多无法判断政策走向趋势。
领导决策类型有时导致同样的调控政策,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因为每一任总经理都有自己的施政理念,都有自己的施政核心,都有自己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例如在紫阳真人当总经理时,主要施政核心是建立市场经济。因为当时有智囊忽悠说市场是最有配置资源的唯一手段,市场是唯一能够发现价格的地方。计划经济下的资源配置和价格机制会导致价格失真,资源浪费,预算约束弱化,经济系统运营效率大幅降低。
为了尽快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紫阳真人不惜一切代价,独断专行,听不进别人意见(据我亲身观察,这是一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典型人物),可惜他的确又不懂经济,结果整出一个价格双轨制(这是华生在天目山会议上出的主意,最近张维迎还在无耻的争功,说是自己的主意),导致官倒盛行(他的长子就是最大的官倒之一),通货恶性膨胀,直接导致8平方事件,直接导致自己政治生命结束。
在这个时期,要想预测或判断政策走向是基本不可能的,因为你不知道智囊们在吹什么风,在鼓捣什么私货。
再例如月月鸟在8平方后的总经理位置,面对的是一个全球制裁,经济濒临破产的烂摊子,他的施政核心就是稳住阵脚,恢复经济秩序,慢慢积累元气(实际这是以守成有方的财主类型政治家,今天的许多能源家底都是他积累下来的,例如三峡,长江下游沿岸大型电站,沿海大型电站,运煤专线,山西内蒙的煤田开发等等)。
为恢复和稳定局面,他的特点是极为会集思广益,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自己再作出判断。前国家计委某官员告诉我,月月鸟总经理是最会批项目的总经理,不管是谁,不管讲什么车轱辘话,都能耐心听完,然后对其中关节心知肚明,谁想搞点猫腻是根本不可能的,项目批复也基本恰好,没什么塞私货的空间。
这段时间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比较稳定的,基本可以看出专业人士的水平,可以较好的,或试图较好的熨平经济波动的增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基本可以预见(实际当时手段很少,所以也容易估计)。
再例如前任总经理的施政核心就是整理财政,开源节流,保证国家稳定。因为经过1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绝大多数国企已经失去竞争力,成为挂在财政身上的吸血鬼,财政已经难以为继(当时他讲:不想办法,2000年中央财政将完全破产)。
整理财政无非开源节流,开源无非是分灶吃饭,征收增值税;节流无非是国企改革(实际就是丢弃),随着进一步发展,三大改革联袂出笼:医疗、教育、住房,(导致现在激活消费的三座大山),此外外汇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入WTO(目的扩大出口,解决就业)等等。都是在解决财政危机这个核心。
这任总经理雄才大略,敢作敢当,基本目标清楚,奋勇向前,不给自己留后路,也不给别人留后路。
这时的宏观经济就开始大折腾了,起伏极大,通胀、通缩幅度都比较大,象开过山车,基本属于不管前方是什么,一往无前,见鬼杀鬼,见佛杀佛,随机应变。这时想准却预测基本是笑话。
而现任总经理的施政核心是为前任大刀阔斧施政留下来的后遗症补台。例如国企下岗职工的养老医疗保险,例如三座大山导致的消费抑制,例如现在还束手无策的房地产博弈问题。
客观上讲,现任总经理的运气非常不好,30年改革积压、遗留的问题,都摆在面前,需要解决,刚刚找到点感觉,美国鬼子的金融危机又来捣乱,一切都被打乱。
由于缺乏前几任总经理拥有的政治资源,现任总经理可操作的余地并不大,基本只能做一个协商平台,平衡各方利益和关系。
现在阶段预测宏观经济只能从三个角度入手(因为是目前使用最多,也比较有效的指标),一是货币供应,二是政府消费,三是民间投资结构。根据前几年的经验,现任总经理还是比较信服宏观经济中的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的,当然在政府投资上又有点凯恩斯主义痕迹。这可能跟智囊团的人员组成有关。总的来说,他们的政策是有理论和模型可循的。基本特点就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通胀抬头就紧缩货币供应和加息,通缩抬头,就放开货币供应和降息。不像前几任,基本是自学成才,很难琢磨。
5、利益平衡考虑
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平衡各种利益,使各自的责权利对等。
(1)、中央和地方利益平衡
主要在事权和收入分配的对等,现在是中央基本把事权全部下放地方,需要地方解决几乎所有问题: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抢险救灾,公共产品提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而在正式列入税法的收入上,相对于地方承担的责任,地方是不多的,不够的,只好开放各种收费,各种收入给地方,其中最大一块是卖地,这还不够,又只好开放融资权给地方,这就导致目前的最大金融风险出现了。
出现目前这种局面都是一次次博弈的结果。所以我们判断宏观经济走向,不能一厢情愿认为中央想如何,就可以如何。首先必须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者想如何,如果他们没好处,什么政策都是纸面上的东西。目前一个说法是:政策推行,利益刺激为主,行政手段为辅。这是因为行政手段是短期见效的,无法长期维持,为利益刺激可以建立政策实施的长效机制。不在这个体系内,是很难体会的。
所以宏观经济政策出来,要先看看:谁最有利?谁有损失?光是一方有利的政策是不可能被执行的,都需要博弈,直到皆大欢喜。
(2)、地方和地方利益平衡
20年前我们经常听到全国一盘棋,某地支援某地之类的口号。现在是完全不可能了,地方之间都是交易(但是象汶川地震全国援助这种情况不算,这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这里边没什么交易,纯粹友情援助)。例如山西与东南沿海,贵州与东部沿海,都是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谁也很难再占谁的便宜。
所以某个宏观经济政策可能会导致地区间差异加大,或损害局部利益,那就可以肯定的说,这种政策只要行政手段效用期一过(大约6个月),就是一推废纸。例如环渤海经济区搞不起来,山东拒绝加入环渤海经济区,就是这个原因。
(3)、中央部委之间利益平衡
中央各部委的职责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互相制约的。例如央行与财政,央行与城建部等等。房地产就是一个各方博弈的典型战场。
一个宏观经济政策要想实施,首先的中央各部委的责权利要平衡。不能让某部委承担与其权力不相当的过多的责任。例如打压房地产,央行得利(减少金融风险),财政损失(地方卖地收入减少,直接影响地方预算平衡),国土资源部和城建部受损(企业都是他们管的),这样如果不能平衡,这种政策即使出来也不可能执行。
6、主要的政策不确定因子
以前我在一个帖子中说过,我们由于外汇体制,所以不是完全独立的货币政策,与美国鬼子有一定的联动性,这样美联储就成为我们研究和预测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窗口(因为他比较透明)。同时也成为一个高度的不确定因素。
(1)、美联储动向:汇率,利率
这玩意只能去盯住相关媒体,例如华尔街日报,例如美联储网站,例如CNN的财经报道等等。另外美国鬼子在大的政策出台之前喜欢吹风,喜欢试探。这就要比较敏感了。反正正好可以复习英语,也没什么不好。
(2)、贸易报复
这个显然只能跟踪与自己有关的产业(因为太专业,太复杂)。这个随时会改变市场格局,改变宏观经济政策执行状态。想想看如果石油禁运,如果铁矿禁运,如果出口受到8平方时的制裁,会是什么结果。
(3)、意外事件:地震、旱灾、水灾、战争、恐怖活动等等天灾人祸
这些因素只能听天由命,神仙也没办法。一个911给我们多少机会?一个汶川大地震干掉了我们多少机会?
7、分析要点
(1)、政策反转的时间和行业标志
关键是要预测钟摆何时开始向相反方向移动(所谓政策反转),例如从宽松到紧缩的货币政策等等,这个东西判断失误,杀伤力巨大。当年好多在海南炒房地产的就是误判衰退时间3个月,结果倾家荡产,有的人甚至赔上性命。
行业标志是指这个政策那个行业受惠,那个行业倒霉。我们都知道如果房地产完蛋,那几个行业倒霉;我们也知道今年如果粮食收成不好,明年那几个行业会受惠。
(2)、如何分辨是声东击西还是放风试探
宏观经济政策有一个典型的特点,经常在声东击西或者防风试探。举例来讲,当年国有股全流通,就是一个例子。目的不过是为社保基金筹资而已,只是让股民闹一闹,使那些国企上市公司不得不认账。这是典型的声东击西。
去年底央行在云南开会,为二套房首付40%定调,然后国务院发新闻稿,就是为后面的与地方政府控制房地产博弈放的试探气球,看看反应。
再例如前一段时间的出台的开发廉租房,改造棚户区,以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就是一个放风试探政策,因为抑制房地产价格根本不用这么复杂,最有效的政策就是控制房地产信贷规模和房地产财政。只要不是这两招,任何政策都是属于忽悠作秀。
那么我们只能判断在房地产财政不能动的情况下,交换的只能是动地方融资平台,因为这个带来的毁灭性风险比房地产大得多。两害相权取其轻。
(3)、如何判断羊毛出在狗身上
主要是指在政策博弈中,用来交换的利益经常是不对等的。例如今后几个月可能就会发生用房地产的稳定交换地方融资平台的清理。
所以有时搞清楚一个政策的终极目标非常重要,不然容易瞎激动,搞了半天,人家想干的根本与你无关。
又例如,现在基本可以判断决策层准备以一定的通胀来换取保增长和就业。这就是一种羊毛出在狗身上的政策:通胀会导致资产贬值,而增加就业。损失的是有产阶级,得益的是劳动阶级。
(4)、如何判断借人家的炉子烤自己的面包
借船出海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常用手段。例如节能减排政策,可能是某些产业大发展的载体。所以有时我们真的需要仔细辨识到底要干什么。
(5)、如何判断假政策
例如最近的10大产业振兴规划就是个假政策,因为它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也就意味着一开始当局就没有想真正实施,只是作秀而已。
8、反思和总结
这是必须的功课,不然无法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1)、趋势判断失误
这是我经常犯的错误。认为继续上升,结果立即下降,认为下降,反而继续上升。这主要还是对政策理解不深,背景解读不透。例如2008年11月5日货币政策180度大反转,就完全出乎意料。
(2)、时间判断失误
另外一个经常犯的错误是时间完全判断错误。例如2008年的财政政策4万亿的推出时间完全判断失误,本来以为按惯例,需要至少6个月准备时间,没想到立即出笼。
(3)、政策着力点判断失误
经常发现的是政策想打打老虎结果打死一只猫。例如2008年整顿房地产,我们以为会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市场有所波及,结果反而激发地方政府反弹。死掉的是一些本来不在中央打击目标内的小房地产商(因为地方政府提高土地招拍挂门槛而自动消失)
(4)、政策强度判断失误(±20%)
这种情况就多了,基本从来没有准过,而且可能永远不准,因为我们看到的数据的准确度与二局看到的数据准确度相差那不是一点两点,三点四点。
相关日志
- 2012/04/17 -- 2012年王八拳第一招来了:涨价是核心
- 2012/03/30 -- wxmang:戏说下届政府施政纲领
- 2012/03/15 -- 脱敏版2012记者招待会
- 2012/03/07 -- wxmang:脱水版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 2012/02/29 -- wxmang:日本财团对国家现代化的贡献(资料汇集)制造
- 2012/01/11 -- wxmang:2011年中美交换了什么?
- 2012/01/10 -- wxmang: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点
- 2012/01/09 -- wxmang:新年献礼:拱猪夜话
- 2011/12/14 -- wxmang:中国货币政策历史回顾和简单讨论
- 2011/10/28 -- wxmang:中国农村改革的几个瞬间:从1978年说起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24319?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