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14 May 2012

闾丘露薇:聊聊如何看菲律宾

菲律宾出现了“反华”示威,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为了钓鱼岛,连续好多年,不也有中国民众站到了日本驻华大使馆门口,只不过,中国的游行示威人数,比菲律宾的二百多人要少很多,当中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只有这点人想上街。

我认识这些保钓人士,我从来没有想过,他们这样做,是不是得到了官方的鼓励,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都认为他们是作为中国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诉求,也因为这样,他们也常常承受压力。如果大家认同保钓人士抗议的对象是日本政府,所谓“反华”,矛头到底向谁,也就相当清晰。

所以,对于中国外交部指责菲律宾政府,“鼓动民众发动针对中国的游行示威,是导致事态扩大化、复杂化的错误举动。”,我觉得有点难以理解,因为这样的指控很容易被对方化解:在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民众有上街游行的权力,作为政府,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情,维持好公共秩序,对于违法行为,坚决打击。

事实上,政府背后操控的示威,人数只有这些,那实在是太难看。看看伊朗还有朝鲜的反美示威,在一个没有集会自由的地方,出现如此大规模的集会,自然会让人联想政府在背后的角色,但是,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国家,政府不是这样有效率。

有些国家还试图低调处理民众上街,比如越南,很多年前,如果媒体刊登批评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文章,是要承担后果的,而民众到大使馆门口示威,这些民众也是抱着承担一定后果的准备,至于当地的官方媒体,这样的新闻,几乎是看不到的,显然越南政府这样低调处理,是担心被指责在背后鼓励,虽然还真的和他们没有直接关系。

根据中国媒体的报道,有网友很快找到了这次游行的幕后“黑手”,一位在中国有业务的跨国公司的负责人,她是一个菲裔美国人。于是,网络上出现了不少,抵制这家企业的声音。

这样的情景同样不陌生,08年抵制家乐福,05年反日游行,结果那些名字看上去像日本企业的商铺连着遭殃。只不过,这一次,声音多元了很多,网络上充满了辩论,再也不是一边倒。人们开始对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爱国,有了更多的思考。或许,大家需要慢慢习惯一件事情:每一个人都会有几种身份,工作是一方面,工作之外的社会活动是一方面,家庭中的角色又是一个方面,在正常的社会,这些角色是不冲突,也不应该受到牵连的。

说到菲律宾,香港人有着深刻感受,2010年823菲律宾人质事件,导致八名香港游客死亡。香港政府,还有民间,敦促菲律宾政府尽快进行独立有效的调查,社会上一度也充斥了一些极端的情绪,甚至有一些谣言在社区流传,但是就在死者头七的那天,香港各政党联合举行游行,八万多名港人,安静走上街头,悼念死者,要求菲律宾政府彻查事件。

这次事件,没有激发起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相反,让更多的香港人开始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社会如果不公义,民众是这种制度的受害者。他们不应该为政府的错和不负责任而买单。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拿人质事件和这次黄岩岛的争议来进行比较不太恰当,但是问题的本质在于,是不是需要一个国家中的人民,来为争议,包括主权问题而一起背负责任?受到伤害?

一位中国的外交官不同意我的看法,他在微博上回应我说:“政府间的任何事都无一例外地会牵涉到个体,这是个体的悲哀,而且个体往往会被政府的政策所影响和引导。据说,菲发生了大规模的"个体"组成的反华游行。埋下仇恨的不是中国。”

首先我不相信无一例外,如果政府间的任何事情都涉及个体,这样的政府在我看来,肯定有失责的地方。其次游行是否埋下仇恨?我想,如果对方抗议的是中国政府,就好像中国人抗议日本政府那样,用仇恨这个词,倒是是否恰当?再说,一个大国,何必在乎这样的声音?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24390?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