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29 April 2012

呂書練:從陳冉事件說起—— 用人唯才 本土優先

信報財經新聞 30-4-2012

梁振英當選特首一個多月,目前正在組班,他如何用人成為各方關注焦點,這當然也反映他的管治思維。最近,候任特首辦起用兩個人而引起爭議——一位是梁振英的前競選辦主任羅范椒芬出任候任特首辦主管,另一位則是候任特首辦項目主任陳冉。

對 於前者,我覺得是適合人選。原因很簡單,候任特首辦主管只是兩個多月的短期合約,負責過渡性安排,實在不好找到既可以立即上任、又能馬上工作上手的人。羅 太不但助選有功,又有以往兩屆政府工作的經驗;何況還要在短時間內協助落實架構重組、處理新舊政府交接的複雜工作,真的有點「捨她其誰」。難得的是羅太 「肯捱義氣」。

至於陳冉的任命,倒值得商榷。工黨主席李卓人質疑其身份有一定道理,但我認為,李卓人應把重點放在陳冉的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上,而不是在她曾是共青團員的背景上;因為前者有違香港公務員或相關政府機構起用香港永久居民的原則,後者不過是歷史的淵源。

如須「種」人 先「種」港人

內 地中學生屬共青團員的實在不少。「共青團」(全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內地是作為一個先進組織而存在的,對於在特定環境下別無選擇的年輕人來說, 「入團」意味一種進取精神,也代表一種先進力量和未來機會,通常也是一些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 才獲邀請或申請經審查批准後,才夠資格入團。

如果以這樣的標準質疑陳冉的資格,那麼,現在在港讀書的大部分內地學生乃至曾在海外留學的「內地學者」(當中不少已取得留學國居留權)均會受到質疑,因為當年那些出國留學生肯定有相當多是「品學兼優」的「共青團員」。

以陳冉棄清華大學而取得獎學金入讀港大新聞系,再在港大取得金融學碩士的學歷背景,並具兩文三語能力,個人曾是梁振英助理,兼且競選期間「助選有功」,若然「論功行賞」,梁振英重視這位「政治幼苗」而有心提攜,可以理解;本港很多大機構也是這樣用人的。

有 別於曾蔭權的「親英思維」(或潛意識),梁振英顯然較「親中」,這不是什麼缺點或負面評價,因為中國因素今天在國際上流行得很,未來特區政府跟內地打交道 肯定會愈來愈多,這是機遇,也是挑戰。以梁先生過往三十年為內地做「義工」的資歷和功勞,相信他會比前者更有經驗處理好中港關係,而不必像現任特首,一時 如小學生般「做筆記」,一時像潮男般玩iPad。所以,起用熟悉內地文化的人,應有助這方面的工作。

我雖然不同意李卓人用「種人」這樣的嚴厲字眼形容梁先生這種做法,但他的話值得梁先生思考。人當然要「種」,但要「種」的是香港人,與其培養一位內地青年認識香港而服務港人,為何不把這樣的機會給予一群苦無機會的香港學子?並以同樣的資源培養香港年輕人對國家的認識?
 
港人福祉 先作考慮

難 道在香港永久居民的同輩人中,就沒有更有心有力的人才?難道陳冉就不可以像很多其他移居香港者般排隊?等取得永久居民身份證後再想辦法?況且,二十七歲的 陳冉真的有心服務香港,何不在其他崗位上接觸香港人和香港文化,爭取更多了解香港基層的機會?何況有梁振英這位前老闆作為「大靠山」,將來還有大把機會。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相信梁振英熟讀毛澤東這句話,但「爭朝夕」的同時,別忘了我們還有一套制度,還有很多香港學子都在這個制度下「爭朝夕」。

如果說,當年董建華因為單槍匹馬空降而來,施政不順,以致「議而不決或決而不行」,到曾蔭權時代的「強政勵治」淪為公關手段和門面功夫,那麼,市民尤其是支持者有理由期望梁振英汲取前兩任的教訓,在管治上更重實效。

從表現上看,取用陳冉有經濟實效,但這樣的實效是有一定底線的。因為香港特首應以港人的福祉和香港的利益為優先考慮,包括香港的人才,而不是為了方便或就手而破壞制度,傷了港人的心,尤其是今天一批等待機會的香港年輕人。

當然,香港是個移民城市,人才一向來自各方,也有個別職位特聘非香港籍人才出任,比如西九總裁是「英國專才」,是否必要,見仁見智。然而,如果在人才培養上,也把資源用在「外來專才」上,那麼,香港就永遠只是一個浮在海上的「移民(者)城市」了,港人永遠無根。

作者為資深評論員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8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