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27 February 2012

陶傑論貪污

麥理浩的地雷
2012年02月26日

廉政公署如果要查香港的特首,不但是國際笑話,而且還向每個中國人的臉上搧了一巴掌。

首先,「廉政公署」從何而來?如果不失憶,都知道全名叫「港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看到沒有?「港督特派」這四個字,不是僭建,而是這座建築本來結構無敵海景的頂樓。

是哪個港督特派的?是麥理浩勳爵。麥理浩是什麼人?他是出生蘇格蘭、畢業牛津的英國外交部公務員,在六十年代,他一度官至英國外相布朗的秘書。

布朗是工黨首相威爾遜的外相,六十年代,美蘇冷戰很緊張,蘇聯滲透英國的工黨。麥理浩雖然是公務員,但個人氣質傾向工黨──蘇格蘭人,而且在工業城市格拉斯哥出生,麥理浩內心支持工黨是很自然的事。

一九六七年,麥理浩犯了一件大錯。他把英國首相威爾遜打給美國總統詹森的一份機密電報帶下班,不小心遺忘在一家銀行的櫃枱上。這份電報討論越戰的狀況,是頭等敏感的文件。幸好,銀行在外交部附近,另一個外交官也是銀行顧客,把電報文件撿回來。英國政府大驚,因為美國人早就懷疑威爾遜的工黨政府裏有蘇聯的卧底,下令徹查麥理浩,但威爾遜和布朗,都認為麥理浩是一位忠誠樸實的幹才,丟失機密,純屬無心,叫停調查。

然後,麥理浩調去南越西貢當大使。此時越戰很猛烈,這一年,香港也爆發了共產黨暴動,港督戴麟趾獨力平息。麥理浩在西貢短短一年多,又轉派英國駐北京代辦處,做了一回丹麥大使,再調來香港。

一來到,發現香港的警察貪污受賄,麥理浩成立廉政公署,把自己的公譽押上去:「港督特派」,意思是:我是上帝,我絕不貪污,專員只給我打電話,你們舉報,不必顧慮層層官僚包庇和威嚇。麥理浩關懷民生疾苦,他是香港中國人的活菩薩,建立區議會,九年免費教育,拆木屋建居屋,留下的許多德政,新加坡模仿,香港在交回主權之後,有的很平庸的人罵英國人「埋地雷」,很好,居屋、免費教育、廉署,都是地雷了,為什麼你當寶貝,死死抱住?

但且慢,看看「廉政公署」,少了「港督特派」,現在真變成了把「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特首炸個稀巴爛的地雷了──麥理浩果然給中國人埋了地雷,長達四十年,今日方爆,這位卓越的殖民家,智商之高,令人讚嘆。


為什麼麥理浩不貪
2012年02月27日

麥理浩當年成立的「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這副招牌,設計得很聰明,要點不在「廉政公署」,而在「總督特派」。只有「總督特派」,才畫龍點睛,令廉政公署神速變成信譽可靠的國際品牌。

為什麼加上「總督特派」,香港的中國人有信心?因為港督,是英女皇的特派代表。把英女皇的信譽押下來,人人都會相信,港督直接控制的廉政公署是公正的,因為港督不會貪污。這點,跟中國北大的品牌知識份子孔慶東說:香港人其實並不「崇洋」,香港人只崇優,智商和見識所限,他再投胎十次,也不會懂。

麥理浩是智慧優秀的殖民家。他一早看出來:殖民地的管治,要維持公正,統治者要了解民情,但不可以與殖民地的土著混得太熟而攀上交情。殖民地香港警察,有「四大華探長」,全部是貪污犯,文化基因,不足為奇,但是,連英國的警司葛柏、韓德之流,跟中國的江湖人混在一起,必然受中國社會的貪污文化──為了顧全香港知識份子的學術標準,貪污不是罪惡,是「文化」──污染。

殖民地時代的文職英官,跟拿槍的英國白人警司不同。葛柏和韓德之類,平時吃潮州菜、打麻將、食牛雜,警署開幕,也裝模作樣學中國人焚香拜關公,不跟「基層」打成一片,收不到黑社會活動的情報,但定力不夠,隨時會「土著化」( Gone native),變成跟他們一個樣。

殖民主義的真諦,是文化的歧視,土著面前,保持優越感的尊嚴。英文的一句成語:「稔熟會引起鄙視」( 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麥理浩、衞奕信、尤德、彭定康,絕不跟中國人攀私交,不管你有錢沒錢,召見社會華裔名流,公事公辦。麥理浩有英國牛津的紳士修養,不愛錢,有原則,這一點才是真文化,才是香港的真精神。

中國官場貪污,是永恆的常態。特首是中國人,對不對?這就好辦了。還「出身寒微」呢,真好。「出身寒微」向上爬的中國人,金榜駙馬,一定想過帝皇的豪奢生活,有得貪,一定貪。不錯,以前有一個「君子」的清廉品種,但這個國家經歷過「文革」,沒有了,攀近這個革命唱紅新中國的中國官,一定貪慕享受,你不貪,「國家」絕不會看上你。這是「港人治港」絕不可能成功的生物理由。


盛情難卻
2012年02月28日

從前的港督不會貪小便宜,因為貪污,真是一個文化問題。

中國語文是培養貪污人才的土壤。小孩從小學會這樣的做人道理:「禮多人不怪」、「做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還有成語,叫「盛情難卻」、「恭敬不如從命」。

什麼叫「盛情難卻」?為什麼恭敬一定要從命?中國的生活文化,很喜歡勉強人。一桌盛宴,你說夠了,飽了,主人家一定要往你碗裏塞。這就叫「盛情難卻」。主人家按道理應該尊重賓客的意志,他說飽了,就是不要了,但中國的生活文化講「面子」,你拒絕,即是不給面子,就是一場掀桌子的腥風血雨了。

中文的「禮」字雖然古老,「禮記」是禮,「送禮」也是禮。使用這種語文的民族,怎會不貪污行賄呢?明明是黑白分明的不平之事,旁人會勸告你:留一點餘地好,不然將來怎相見呢?

中國人貪污,有許多自我解釋的名句:「人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在河邊走,只要謹慎,是可以絕對不必濕鞋的,但如果有貪小便宜之心,想到這句古訓,必然心安理得。

人際文化是一種倫理。中國不是一個現代意義的國家( State),三千年來,是無數條村落聚居的一個所在。這個國家以人情和倫理來維繫感情,絕不是以契約和規則來維持法理。香港做了一百五十年英國殖民地,歷史不夠長,香港式的法理,只從英國人手上學到交通燈的紅燈前要停車,層次甚低。領袖的人格和尊嚴,是如何定義,管治的公正和威儀,是如何實踐,由秦始皇開始就一直中了毒,是不會改變的,香港一旦向這種文化主流回歸,也不例外。

當然,中國的一些人會不斷在呼喊「政治改革」。同樣的口號,同樣的理念,他們重複了一百五十年。香港從此會與他們一樣。

記住:下次在飯桌上,不要接受他人的勉強,夾菜、敬酒, No就是 No,沒有「盛情難卻」這回事。告訴他:你接受西方教育,不接受這一套。他再來,你可以拂袖而去。這是你能力內能做到的,社會的其他問題,你不必替他們操心,真可憐呀,由他們繼續盼望下去。



from 香港雜評 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