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29 January 2012

“拿来主义”是否能够拯救中国科研梦

译者 joker_zj


拿来主义是否能够拯救中国科研梦

原文作者:Sharon Lafraniere 翻译:Joker_zj;原文出处:New York Times

 施一公,普林斯顿的细胞生物学家,由于其在癌症治疗领域的突出贡献于2008年获得了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The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e1000万美金的科研经费资助。也正是因为施博士在癌症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普林斯顿大学为其研究团队提供了一整楼的研究场地,以及每年200万美元的研究经费。

前途看好的他(施博士现为美国公民,18岁定居美国)却在获得了霍华德.休斯基金后做出了一个让大家都吃惊不已的决定——放弃数额巨大的研究经费,同时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的教职,转而选择到清华大学担任生命科学院院长一职。他的这一决定使得大多数人都感到不解,就连他在美国的同事——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罗伯特.奥斯丁(Robert H. Austin)也表示:“像他这样的科研新星,放弃美国的条件无疑是自毁前程。”而施博士本人在一次采访中做出回应:“最近有很多人也问我为什么我会愿意放弃我在美国拥有的一切,而选择回到中国?其实我只是希望能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点贡献。”

而中国的领导阶层却对施博士的回国有着不同的看法。为了挽回在过去30年改革开发浪潮中流失的顶尖人才,中国政府正在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来吸引更多的像施博士这样的顶尖人才回到中国。

尽管至今西方,尤其是美国仍然对于大多数学者来说是一个理想的学习和做研究的选择。但是这一现象随着施博士及一批顶尖的科研人才的陆续回国开始有所改观。中国政府正在努力的缩短其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实力差距,而且他们目前也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在经费投入上看,中国政府对于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连续10年都在增加,目前其投入比例已经高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5%。尽管与美国的2.7%相比还是存在着差距,但是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已高出很多。

除此之外,中国的科学家也更多地参与到与国外同行的竞争中来,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科研论文已经增长了四倍。其中2007年中国学者所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根据《崛起的中国前沿科技》(《China’s Emerging Technological Edge》)一书中提到中国已经有大约5000名学者从事像纳米科技这样的前沿领域,该书是由邓尼斯.弗瑞德.西蒙(Denis.Fred.Simon)和曹聪(Cong Cao)两位了解中国的美国专家所著。

另据2008年乔治亚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在未来的十年或者二十年中,中国将其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商业化为产品的能力将超过美国。该份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随着中国越来越娴熟地将其丰硕的科研成果商业化,其创新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尽管前景是美好的,历程却是艰辛的。中国政府尽管对科学研究投入了巨资,但是中国在某些研究领域还是处于劣势。包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在专利方面,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由中国申请在美国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居世界第十位。

随着中国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留学热在中国依然是有增无减。2008年接近18万人选择出国,比2007年的数量增长了25%。根据中国政府过去十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四分之一的留学生选择在毕业后回来中国。而且那些在美国获得了理学或则工学博士学位的学生更是极少地选择回到中国。

近来中国已经开始极力地挽回这一不利局面。在过去的三年中,许多像施一公一样的知名科学家已由中国政府引进国门,并且委以改变中国任人唯亲,庸才当道的科研环境,这些中国特色一向被视为是阻碍中国科技进步的最大障碍。

这些选择回到中国的科技人才们几乎都是怀揣着满腔的爱国主义热情,希望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坚信祖国需要他们。

“我觉得我对我的祖国有所亏欠,在美国你能做的大多数别人已经做过,但是在中国,我所做的事情可能是史无前例的,其影响力较之在美国可能有十倍,乃至百倍”施博士常常这样说道。

施博士以及其它一些回国的科技领军人物对于他们的选择,并不像一些美国人想象地那么后悔。尽管作为普林斯顿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的他受到多所美国顶尖高校的追捧,但是他表示他相信在美国的许多亚洲人都会遇到无形的障碍。

47岁的生物学家饶毅在对比了中国政府的奋力进取与美国的骄傲自满的现状后,于2007年从美国西北大学辞职,回到北京大学担任生命学院担任院长。当美国大使询问他为何愿意放弃其美国国籍时,饶毅回答:“美国在9/11事件之后已经失去了其精神领袖的地位,但是美国人民却依然生活在其辉煌记忆中。”

作为美国民主党成员的饶博士积极地参与到各种选举活动中,他也曾表示适合于美国的多党民主体制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

但是尽管作为高端科技人才回国的他们,面对中国特有的政治化科研环境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2008年的院士选举中,作为选举委员会的中国最高科学技术机构中国科学院否决了作为候选人的施博士和饶博士,同样落选的科学家还有作为北京国家生命科研院的院长王晓东,他同时还是美国特克萨斯大学医西南医学中心的全职教授。

科研界的“硝烟”甚至蔓延到了网络世界,施博士在网上屡屡遭到攻击,被视为不值得信任的人。在一个网络帖子中华南理工大学的刘忠武(音译 Liu Zhongwu)表示施博士应该被排除在所有涉及国家利益的科研项目之外,并且特别强调作为外国人的施博士是不值得信任的。

在一次访问中施博士表示:“在回到中国的前一年半时间里,我过得十分艰难,感觉好像是经历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一样,而且我很幸运地依然活着。”

但是这些归国者也不是孤立无援,他们同样拥有一批有权利的支持者,这些支持者里面有的还是党中央的高层官员。施博士与饶博士还一起参与了制定了新一轮的引进国外高水平人才回国的计划,除此之外他们还作为游说者参与到该项计划的实施中来。

2008年的5月,施博士受邀到中南海为副主席习近平以及其它高层官员讲解中国科技的未来。

饶博士表示中国政府在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上可以说是相当的慷慨,但是目前的挑战是我们必须得确认这些经费能物尽其用,而不是随意地由政府官员们来支配。饶博士于2005年就这一问题在知名杂志《自然》上发表过文章,他在文章述及了在中国争取科研经费更多的是依靠关系,而不是真正的科研实力。他建议中国政府撤销科技部,同时将科研经费划拨的权利移交给一个更有公信度的机构。

正是由于其过激的言论,使得其评论一度受到封杀。但是在200910月的中国日报(一份国有英文期刊)中对饶博士做了报道,其中还特别提到了他关于科研经费划拨的主张。

曹先生(前文所提《崛起的中国前沿科技》一书的作者)认为:“这将是一个艰难的斗争,饶博士和施博士都是一流的科学家,但是他们必须聚集一群富有批判精神的支持者来推进这场改革,如果他们不能做到这点的话,他们最终还是会选择离去。”

施博士表示他对于未来持乐观的态度。在短短两年间,他就招聘了18名志同道合的博士后,他们基本上都来之于美国。他们回国之后都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他相信在十年之内,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系将扩大四倍。施博士也承认清华的水平与普林斯顿还无法比较,目前用一所美国知名的州立大学来与清华做比较更加地恰当。但是他坚信加以时日,他们也一定能将清华大学建设成一所国际一流的高校。



from 译言-每日精品译文推荐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70714/24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