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31 January 2012

信報社評: 派糖難消社會矛盾 守財阻礙稅源革新

信報財經新聞 1-2-2012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今天宣讀任內最後一份預算案。在錄得龐大財政盈餘之下,本年度除了「一次性」的紓困措施外,政府還會拿出什麼政策,逐步化解香港社 會不斷積聚的矛盾、紓緩貧富懸殊所導致的群體分裂、改善政府歲入結構,據此為香港的長遠發展注入具操作性的動力,社會翹首以待。

從二○○七年七月就任財政司司長以來,曾俊華過去所發表的四份預算案,多以「一次性」措施回應社會的扶貧解困訴求。如減免公屋住戶租金、向高齡和傷殘人士額外資助、電費津貼等,幾乎已成為指定動作。

去年度的預算案更因「派錢風波」最終史無前例地修改預算案。今年政府預先放出風聲,不再派錢,考慮改以退稅優惠,讓市民分享政府的盈餘財富,但香港納稅人口比對工作人口偏低,稅項寬免令貧窮階層無從受惠,相信惟有再重複「一次性」的福利手段,以平衡各方利益。

香 港是高度對外開放的小型經濟體,易受外圍經濟波動衝擊,政府也據此為理由,擁抱財政儲備以作應變,本來居安思危無可厚非,但細看金管局的數據,外滙基金去 年第三季末積存的政府財政儲備和外滙基金累積盈餘,總共逾一萬一千億港元,巨額財政儲備,足供政府逾二十個月開支。很明顯,逾份的「安全保障」,成本之高 是否值得,答案其實十分清楚。

按照《外滙基金條例》,財政司司長有權調撥累積盈餘項目作財政開支,但政府一直不為所動,沒有靈活加以利用, 反而樂於每年以非經常性開支的「一次過」撥款形式,與民「共享繁榮」、向貧困階層施以小恩小惠,卻明顯缺乏制度性的對策承擔,糾正社會運行所出現的紕漏, 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方法加以治理,令發展的矛盾愈積愈深;政府歲入不穩定的結構,則成為「一次性」措施的政策理據,行之多年。

誠然,香港財政依賴少數幾種收入來源,而來源也易受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二○○六年,政府曾就徵收商品及服務稅進行諮詢,圖擴大稅基,但最終無功而退。

如今在通脹仍然威脅市民生計的情況下,徵收商品和服務稅並不合時宜。但如何改善財稅結構,建立財政收入穩定和合理分配的機制,政府顯然無法迴避,因為由此缺失所導致的社會矛盾,包括「貧窮化」波及中產階層,「派糖紓困」已無法阻止貧富兩極化的矛盾擴散。

香港九七回歸之後遇上亞洲金融風暴,加上「八萬五」政策令物業市場墮入深淵,政府財政赤字連年,須大刀闊斧削減開支,直到二○○四年經濟才復蘇、二○○六/○七年度取消每年經營開支二千億元的上限規範。

綜 觀曾俊華出任財政司司長後,經營開支增幅有限。去年度經營開支約二千四百億,較○三/○四年度約二千億增加百分之十八點五,但同期名義GDP則增長逾百分 之四十,雖然經營開支超過五成用於醫療、衞生和教育等,但囿於基數效應,並且機械式遵從「量入為出」原則,不僅無法滿足社會相關發展的需求;更把非經常性 支出作為處理社會結構性問題的權宜手段「常態化」;「派糖」也變成各方「尋租」的爭逐對象,而政府所圈住的儲備則繼續水漲船高,資源效率得不到充分利用。

「守財」的政策後果,是無法通過可用的穩定資源,去支撐和制訂長期性政策安排,以處理香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長遠規劃,也令改善歲入結構的財稅改革曠日持久,一拖再拖,因而現屆政府最後一份預算案,更令社會對全局性的有效政策充滿期待。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2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