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28 December 2011

蔡子強:大選辯論的太極推手

【明報專訊】特首選舉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梁振英原本的民望遠遠拋離唐英年,但近日卻有此消彼長之勢。最新一個話題,就是選舉辯論。

選舉辯論﹕唐冷梁熱

梁營一直希望營造擂台,讓梁、唐兩人同場辯論,並一直叫陣,但卻遭唐營多番婉拒。例如,梁的競選辦在上周四兩人出席自由黨的答問會後,更發表聲明暗批唐,指「本競選辦曾多次要求各論壇主辦方,在組織論壇時,讓各參選人同時同場論政,但據知遭某參選人拒絕」。更有報道說在同一個答問會,梁為求達到叫陣之目的,更突然提早個半小時到場,要求與正在台上發言的唐一起同場上陣。

而唐卻一直使出拖字訣,只願意與對手「前後腳」出席答問會。上周日,當被記者問及是否因口才輸蝕而避戰時,唐表示現時各參選人的政綱還在準備階段,相信報名參選後才是適當時機同場辯論,又指屆時傳媒和不同機構一定會提供很多同場辯論的機會,他一定會出席。

但梁卻反駁說﹕其他地方的選舉都會同場辯論,只有香港這麼奇怪是「前後腳」。對於唐英年的說法,梁說﹕「除非他在提名期前什麼論壇都不會出席,既然他現在可以出席論壇,沒有理由不可以同場辯論。」

本周二,當唐再度被記者苦苦相逼時,他繼續說﹕「我相信我們一定有機會同場辯論的,在選舉裏,同場辯論是正常的活動,所以我相信我們大家將來在適當時候一定會。」

另外亦有報道指出,有建制派人士透露,收到來自北京中央的指示,不要在此時舉辦唐梁二人同場質詢的論壇。

英美大選電視辯論史

其實,電視辯論即使在民主社會也實在得來不易。總有一方,或因口才不佳,或因不想冒風險等理由,盤算過後,總會千方百計耍出太極推手。

以英國為例,一直要到2010年,才終於出現了該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大選黨魁電視辯論,由當時執政工黨黨魁兼首相白高敦,與在野保守黨黨魁卡梅倫(David Cameron)和自由民主黨黨魁克萊格(Nick Clegg)交鋒(這次辯論來龍去脈見筆者2010年4月22日本報的文章)。

即使是美國,雖然比英國早了50年出現總統選舉電視辯論,但因為尼克遜因此而輸掉了1960年的大選,當初本來因為1959年「廚房辯論」而壓倒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因而對於辯論自信滿滿的他,一下子變成了驚弓之鳥,於是往後都拒絕參加,令幾屆大選的電視辯論都難以成事。直到1976年大選才出現轉機,當時是由總統福特對挑戰者卡特,福特不單當時民望低迷,而且因為從來沒經歷過大選洗禮(他從眾議院領袖出替貪污的安格紐接任副總統,再接任因為水門醜聞下台的尼克遜而當上總統),因而缺乏認受性,所以期望透過這場辯論而翻身。

推卻辯論的五大太極推手

那麼,如果一方希望破局,通常他又會搬出何種藉口推卻呢?台灣學者溫偉群在其所著的《總統電視辯論》一書中曾作過詳細討論,經筆者再綜合後總結如下﹕

一)沒有必要﹕例如現任總統/總理會說,平常他們已經有充足渠道讓公眾了解其政策和施政內容,因此沒有必要多此一舉;

二)沒有時間﹕現任者更可以推說國事繁忙,有很多更重要的國家大事要處理,因此沒有時間花在辯論上;

三)辯論不好﹕比起(一)及(二)更為強烈的,就是說辯論只會招來謾罵、人身攻擊、以偏概全等,本質上挑戰辯論的價值;

四)含糊其詞,拖得就拖﹕不嚴詞拒絕,反而說「要多聽聽各方的意見」、「要評估有否真正需要」等等,拖得就拖,讓辯論無疾而終。

五)技術刁難﹕不是原則性拒絕,而是在日子、場地、形式、題目、參與者和提問者等環節上,不斷刁難,破局後便推諉責任不在己方。

當年台灣如何成局

從中可見,電視辯論能否成局當中存在頗多障礙。近日大家隔岸觀火,觀看台灣總統選舉,看到馬英九、蔡英文、宋楚瑜鬥個不亦樂乎,更在辯論台上針鋒相對,唇槍舌劍,那麼台灣當年又是如何克服這重重障礙?在前述提到的《總統電視辯論》一書中,也有詳細記述。

台灣在1996年歷史性首次舉行一人一票民選總統,由在任的李登輝對綠營的彭明敏,以及藍營的兩員出走大將林洋港及陳履安,四人決。李一開始便堅拒參與電視辯論,當然,其餘3人又豈會輕易放過,紛紛圍攻及施壓,批評李不尊重選民,而李營也使出渾身解數擋駕,例如前述的幾招﹕

李登輝如何耍出太極推手

一)沒有必要﹕李的選舉總幹事蕭萬長表示,兩人已透過各種渠道和民眾接觸及表達政見,因此沒有必要參加電視辯論。後來,兩人亦舉行記者會來澄清各項議題;

二)沒有時間﹕蕭萬長表示李是現任總統,有很多國家大事要處理,因此沒有時間參加辯論;

三)辯論不好﹕李甚至說辯論只是策略的一部分,利用辯論來抹黑和罵人。而蕭萬長亦說諸如兩岸問題十分複雜,不宜以此為辯論議題;

四)含糊其詞,拖得就拖﹕李本人一度以「我聽大家意見」來回應是否參加辯論。

結果,儘管1996年舉行了4場電視辯論,但卻是「三缺一」的格局,李始終缺席。

到了2000年台灣總統選舉,候選人出現「三大兩小」的格局,三大是執政國民黨之連戰,以及在野的民進黨陳水扁,還有宋楚瑜;兩小則是李敖和許信良。相對上屆「沒有必要」與「辯論不好」這類從本質上反對辯論的理由,今次反而大家在技術、形式等層面互相刁難,終至破局。在破局之後,結果轉而舉辦了4場「電視政見會」。有別於在辯論會中候選人可以交錯發言及相互質詢,政見會中每位候選人只發言30分鐘,因此,政見會中各人可以「論而不辯」,只有後發言者可反駁先發言者,先發言者便無可奈何。這就像前面提到如今唐、梁的「前後腳」形式。

直到2004年,綠營已經成了執政一方,藍營反而成了在野。為了重奪政權,國民黨和親民黨整合,推出連戰/宋楚瑜的國親配,挑戰民進黨的陳水扁/呂秀蓮配。

經過兩屆選舉,社會上已累積足夠的民意和輿論,要求候選人參加電視辯論,堂堂正正面對公眾。尤其是選前兩個月,台塑董事長王永慶、中研院院長李遠哲、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3位超重量級人物聯名在報紙刊出「我們對總統大選的沉重表白」宣言,呼籲兩黨候選人停止相互攻訐,轉而就國家政策進行電視辯論,投下了一顆輿論上的深水炸彈。到了選前一個月,民調顯示,69%選民希望雙方參與辯論,而在雙方的支持者當中也各自有近七成比率持類似意見。這都對雙方構成相當壓力,讓台灣總統選舉電視辯論最終成局。

唐會否又大耍太極推手?

唐英年如今是否又在耍出前述「含糊其詞,拖得就拖」的第四招,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不過最後一提,有趣的是泛民原本打算在明天舉行特首候選人選舉論壇,有報道指負責聯絡的湯家驊無奈的表示,由於梁堅持同台辯論,而唐則堅持「前後腳」,雙方未能達至共識,原定計劃或告吹,須延期再議。

報道指湯周二表示,梁周日致電給他,堅持要與其他候選人同台辯論,說好多人一起辯論才有意思,至於分台交流,則無甚興趣,並叫湯將這消息送過去唐營。

一場辯論看似簡單,但看來,背後各人的政治計算,卻複雜得很呢!



from 香港雜評 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_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