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aturday, 26 November 2011

曾志豪:有火才是烽煙節目

我在港台工作超過十年,不同性質的政治節目,包括最近惹起風波的phone-in節目,我也曾任編導工作,借此機會說說內心感受。

我不猜測周融和吳志森不獲續約有無政治動機,因為好心總能做壞事,即使解僱只是一場純粹的節目改革,但客觀效果,卻偏偏為保守勢力消除了眼中釘,那你說這場改革,應該如何定性?是整頓朝綱,還是自毁長城?對此唯有按下不表,集中討論,這場改革的影響。

港台發言人強調,過往的主持太多偉論,窒礙了聽眾的發言機會。作為曾經烽煙節目的編導,我對這個意見,感受至深。

什麼叫持平?

香港電台一直就主持的角色展開討論,過去十年,從未停止。一派認為,主持應該理性客觀持平不偏不倚,另一派認為,主持當然要持平,但應允許有個人立場,可以發表個人意見。

讀者或許迷惑,什麼叫持平?什麼叫有個人意見?我且舉一例說明。

劉曉波被囚的新聞,若放在有強烈個人意見的主持手裏,會有以下發言﹕

「我覺得今日真係中國司法最黑暗的一日,粗暴踐踏憲法賦予的公民表達意見權利,完全係莫須有的指控,令人可悲。經濟發展再快,都掩蓋唔到政治的落後﹗我地家請嚟中國政治評論員,xxx……」

若放在一個「持平客觀不帶個人意見」的主持手裏,就會變成﹕

「劉曉波被囚引起好大既關注,有人認為囚禁劉曉波唔公平,有人認為,係代表中國法治既倒退,當然每個地方都有佢自己既法律,我地要尊重大陸的司法程序,唔可以貿然話呢個係政治判決。家請嚟中國政治評論員xxx」

這兩種主持風格有何不同效果?前者令聽眾迅速進入狀態,掌握事件的嚴重性;後者則令市民模糊不清,這究竟是一宗什麼性質的新聞?劉曉波究竟發生什麼事?

烽煙節目不是新聞報道

對當權者而言,前者的節目風格,可能會激起民憤;後者的節目風格,反能起到安撫作用,因為各打五十大板,這也不能肯定,那也不能證實,沒有態度,模稜兩可,何來民怨?

我認為,烽煙節目不是新聞報道,卻是一個意見交鋒、觀點碰撞的評論節目;就像報章的評論版,追求的不是持平,而是立場鮮明,見解獨特,才是出色的評論。

各打五十大板,對每個關鍵的爭論焦點都只說一句「留待社會大眾自己討論,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這不是評論,這只是打圓場。

電台的烽煙節目,重點顧客當然是市民大眾的call in,這也是港台發言人不斷強調的論點,「減少主持偉論,增加聽眾發言時間」。但我認為這個說法,有失偏頗。

聽眾發言時間不足,具體指標為何?是否真有統計,主持人的偉論佔據了大部分的air time?一般烽煙節目的做法,總是由主持介紹今日的新聞題目,陳述背景,發表偉論,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請出熟悉該題目的嘉賓發言,提供專業角度,往往嘉賓發言完畢,才輪到聽眾出場。若說聽眾時間不夠,則偉論太多的不只是主持,還有嘉賓,難道新的改革,又要把嘉賓發言也刪減?

當然,港台的答案肯定是﹕嘉賓能提供有價值的意見,充實節目內容,激發更多市民的聲音。

我完全同意,但就是不明白,主持人的偉論,就不能充實節目內容?港台為了合理化解僱兩位主持人的做法,把主持人的「偉論」和聽眾的「發言」,互相對立,似乎烽煙節目只能兩個活一個,你要主持偉論便會失去了聽眾聲音。但這個說法,明顯忽略了一點﹕主持人的偉論,往往也能激發更多聽眾發表意見。如果電台如此珍惜嘉賓的高見,為何又要輕視主持人的偉論?

不要dog 只要watch

港台發言人強調,香港社會曾經流行名嘴,但今天風向又轉了,聽眾自己也有很多意見要發表,毋須名嘴代言,讓路給聽眾即可。

新聞界的天職是watchdog,看門犬,這頭犬懂吠叫,才算稱職。今天港台等於說,看門犬不用吠太多,市民已懂得自己巡邏,你就別多心了,安心伏在一邊,不要dog,只要watch,齋睇唔好嘈﹗

我只能說,社會形勢的確轉變,但恰恰相反,市民不單希望自己發言,更希望watchdog吠得更大聲。烽煙節目不應害怕有火。傳媒聲音,只有嫌少,不會嫌多。

希望我的疑慮,全部估計錯誤,改革後的港台節目,能更用力監察政府,繼續烽煙四起。



from 香港雜評 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_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