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31 October 2011

《華爾街日報》中國的影子銀行:下一場次按危機?



《華爾街日報》中國的影子銀行:下一場次按危機?
核心提示:巴克萊資本發布的報告認為,影子銀行佔了22%的中國融資項目,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威脅,也可能由贖買潮引起,恰如美國的次按危機的爆發過程。

原文:China's Shadow Banking System: The Next Subprime?
作者:Mark Gongloff
發表:2011年10月25日
本文由"譯者"志願者翻譯並校對

OB-QG723_chinao_K_20111025111829.jpg
【原文配圖:圖標從上至下分別為:銀行承兌匯票、信託貸款、委託貸款、銀行貸款】

總是會發生點什麼的,對吧?美國那由債務引發的大規模樓市泡沫,它留下來的爛攤子我們還沒處理好,就突然間又得應對歐洲的公共財政問題。而在我們開始著手處理歐洲的問題之前,第三個債務風波又開始成形了。這個風波的所在地是,中國。

到了這一刻,我們都知道中國要我們擔心的問題:太多由債務推動的建築,也建得太快,因而增加硬著陸的風險。此外還有另一個細節,一個更令人擔心的細節――因為它令人想到才在幾年前發生、令到全球經濟下滑的次貸風暴。

我們在說的是一個大型的、不在賬上的債務――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根據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 )的報告,這個影子銀行體系佔了多達22%全中國的新融資項目。

據巴克萊資本所寫,這個體系的業務包括銀行貸款,以及信託公司向"公眾售賣的財富管理產品"。除了非正式借貸以外,影子銀行也利用銀行做中介提供其他類似的借貸。這些貸款為基建、工商業和房地產項目融資。

中國市場的這個部分監管不得力、又不透明,令人更加憂慮可能潛伏的危機。

巴克萊的經濟師寫道,他們當下還沒把影子銀行視為已然存在威脅,但它確實會造成嚴重的威脅:

我們相信可能的結果是下一年出現贖買潮。雖然許多由影子銀行融資的項目可能仍然是財政穩健的,但因為投資者對所投資項目的財政狀況能夠掌握的資料有限,只要有個別違約案例便會觸發大規模的贖買潮。也就是說,短期而言,信託貸款可能減少,而更多的錢會以存款的形式回到銀行系統。

最後一個問題,這些情況會不會造成經濟、金融的制度性風險?我們目前的看法是,這種可能性很小。信託和委託貸款對商業銀行造成的直接風險有限。除了目前正受到嚴格監管的"銀行信託合作產品",銀行直接信託借貸與牽涉不多,因為依照規定,個人不得借錢投資到財富管理產品。雖然銀行確實擔當了委託貸款的中介,但那些款項是來自企業的專屬存款,而不是銀行自己的存款。假如這些借貸違約,那麼個人和企業將會蒙受巨大財政損失。但這些並不會直接增加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數額。可是,個人投資者的損失可能引發重大的社會和政治緊張,最終使得監管機構或者政府不得不介入。

但是,當然了,商業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不能完全不受這些發展影響。例如,按說發給房地產發展商的信託貸款出現違約不會增加不良貸款的數額,但房地產發展商已經向銀行借了數額頗巨的貸款,佔了銀行信貸的大約8%,一旦他們的投資者要贖回所作的投資,房地產發展商向銀行還款的能力便會受到嚴重影響。與此相似的是,中小企業仍然向銀行借了巨額貸款,占未償還貸款總數的22%。所以,房地產發展商違約引起的二次效應可能增加銀行的不良貸款總數。

因此,在樓宇價格下跌,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目前影子銀行的本身的風險頗高。一些項目違約可能引發大規模贖買潮,信託融資的規模相對下跌是可能的。這樣,個人和企業投資者都會受到重大損失。金融機構的風險也會間接因為金融條件惡化而增加。然而短期之內,這些都不可能反映出制度性的金融風險,因為我們大概不會見到中國出現資產價格下跌、資產負債表惡化、強逼拋售的惡性循環。相反地,社會和政治緊張更令人擔憂。當然,假如信託融資持續惡化,尤其是和經濟大幅度硬著陸以及樓市價格深度調整一同出現的話,金融風險變成制度性危機就是必然的事了。

相關閱讀:

《時代》雜志 假如中國泡沫破裂?
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播客Podcast;点击这里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下载需翻墙)。

from 译者: http://yyyyiiii.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3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