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30 October 2011

蔡子強:平凡與超凡的界限

蘋果教父喬布斯辭世,有關他的成功之道,例如求知若飢、虛心若愚;不墨守成規、顛覆傳統等,媒體已經探討和評論過不少。筆者在這裡想介紹自己看過的一本書——美國暢銷書作家、講故事能手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撰寫的《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台灣譯本名為《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

書中探討的,就如台譯本書名的副題所述:超凡與平凡的界線,究竟在哪裡?

作者的答案是,要能夠出類拔萃,關鍵在於「勤有功」和「時與我」,兩者缺一不可。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是老生常談、陳詞濫調,但正如我在前面所說,作者是一位講故事高手,他擅長妙筆生花,以抽絲剝繭的方法,把一個又一個用作論證的有趣故事娓娓道來。而我們的蘋果教主,以及蓋茨等計算機奇才,就是這些故事的主角。

格拉德威爾首先提出了所謂的「1萬小時法則」——若要成為某一領域的高手,至少要經過1萬小時的艱苦鍛鍊。他講述了「披頭四」樂隊進軍美國一炮而紅之前,在夜店以及德國漢堡市的脫衣舞廳累積了長達1200小時的登台演出時數(台下練習、排演的應該更多);創辦Sun Microsystems的計算機奇才比爾·喬伊(Bill Joy)讀大學時利用計算機中心的一個漏洞,得以沒有時間限制地使用當時仍然十分昂貴的計算機編寫程式,甚至累得在鍵盤上睡著的故事。

作者接著重點講蓋茨。這位奇才讀中學時,學校的家長會決定把年度慈善拍賣中籌得的款項撥出3000美元來購買計算機設備,與市區的計算機主機聯機付費供學生使用,這讓蓋茨得到一份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從此,他便以學校計算機室為家。經費很快用完,機緣巧合,他和拍檔有機會免費使用華盛頓大學的計算機。他說:「他們的計算機24小時都在運轉,平時很多人用,但凌晨3點到6點沒人使用。於是我先假裝上床睡覺,然後半夜偷溜出去,從我家走到華盛頓大學。」多年後蓋茨的母親說:「我現在才恍然大悟,為什麼他以前總是賴床。」蓋茨決定從哈佛退學創辦微軟時,已有連續7年、一共過萬小時的計算機運用經驗。

這就是「勤有功」。但作者旋即提出另一點:如果一個人生不逢時,再努力也不容易取得成功。

作者列舉了古今最富有的75個人物的故事,從古埃及法老王到埃及妖后,從俄國沙皇到今天微軟的蓋茨、股神巴菲特以及香港地產大亨李嘉誠。作者指出一個有趣發現,在這份橫跨3000年的富豪榜中,有14個美國人集中出生在1831至1840年,相差不到10歲,包括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鋼鐵大王卡耐基、通用電器的摩根等。

為何會這樣呢?作者提供了答案——19世紀60及70年代是美國經濟轉型最急劇的時期,鐵路網絡剛修築完成,工業發展蓬勃,華爾街也開始興起,於是這14位美國大亨便「生逢其時」。如果生於20年代,思維方式還停留於內戰時期;如果生於40年代末,便已被別人搶佔先機。

接著,作者便把主角轉到蓋茨、比爾·喬伊以及我們的蘋果教主喬布斯等計算機奇才身上。

作者發現,微軟三巨頭——蓋茨、保羅·艾倫、史蒂夫·鮑爾默,蘋果的喬布斯,Google的執行長官埃裡克·施密特以及Sun Microsystems的比爾·喬伊,竟然都出生於1953至1956年間!而這9個巨頭當中,竟然有5個是在1955年出生的!

為何會有如此巧合呢?作者從1975年這個年份講起。這是計算機發展史上最關鍵的一年,因為在那一年,首部桌上個人計算機Altair 8000橫空出世。在此之前,計算機龐大得像恐龍,價格以及使用成本更是高不可攀,而從此之後,計算機變得輕巧、便宜,人人都用得上。

如果想在1975年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你最好當時是20出頭、蓄勢待發的初生牛犢。年紀太輕,就得留在學校讀書,被別人搶佔先機,到後來再發力也趕不上公元2000年前後的網絡熱潮;相反,如果年紀較長,便已經成家立室,在大公司有安穩的工作,甚至背上一身房貸,那又豈會拋下家庭,放棄「鐵飯碗」,不眠不休地留在計算機和鍵盤前面寫網頁、開發軟件,投向一個不確定的未來?所以作者的結論是,自強不息、努力不懈的「1萬小時法則」固然重要,但「生逢其時」更加重要。用中國人的傳統智慧,那就是「時勢造英雄」。

如果把作者格拉德威爾的習作搬到中國再造一次,大家估計,我國那些超凡之輩會出生於哪個年代呢?我相信,一定與改革開放密不可分吧。

from 香港雜評: 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feeds/8527887197571888853/comments/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