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Friday, 16 September 2011
不只是維基解密:TED第五權演講導覽
不只是維基解密:TED第五權演講導覽
媒體的天職在於揭露黑幕,揭露黑幕有時會點燃引信,引發爆炸性衝擊。二○○六年底成立的《維基解密》(WikiLeaks,與Wikipedia無關)受理匿名者送交的密件,由志願團隊查核可信度後公布,幾年之間震撼全球。去年底,它公開美國國務院和駐外使館聯繫的電報內容,其中部分電文指突尼西亞總統班阿里家族與黑道掛勾、第一夫人貪腐,引爆突國民眾怒火,加上失業青年自焚,終於讓怒火燎原,群眾以臉書、Twitter發動抗爭,掀起席捲北非和西亞的茉莉花革命;最近,它揭露美國在台協會(AIT)密電,暴露台灣藍綠政壇內幕,同樣掀起政治波濤。
《維基解密》主編亞桑傑(Julian Assange)曾經當過記者,自稱是記者的激進派,他在TED大會接受訪問時闡釋《維基解密》存在的必要性,並說明其理念:「哪些情報對於社會來說是重要的,哪些情報可以改變社會。 這種情報多的很。許多組織花大把銀子想隱藏的機密資料,就是我們鎖定的方向。 當那些資料公開,我們相信能有正面影響。 因為這些組織不可告人的資料,他們內部最清楚,也費心的想阻止資料外洩。 這是我們實際的觀察,也是新聞學的起點。」
《維基解密》和眾多網路新興媒體被稱為第五權。第五權概念由西班牙記者哈莫內(Ignacio Ramonet)提出,認為三權分立下的行政、立法、司法權力很難避免濫權瀆職,大眾媒體作為第四權,卻擴張成傳媒集團、跨國集團,為了集團利益不僅不再監督政府,甚至迎合當道、助紂為虐;所幸網路崛起,每個上網者都能發表意見、分享訊息,可以不受掌控地辯論和行動,能夠真真正正地監督政府運作,形成第五權。
第五權,其實就是網路公民媒體,是公民不滿大眾媒體依附政經勢力、漠視草根聲音,自行上網打造的媒體,它們追求社會改革而非商業利益,開放網友互動參與而非單向傳播,採取民主決策而非中央集權,反映基層民眾觀點而非權勢者利益。第五權公民媒體沒有固定的形式和內容,不同的人 基於不同目標 選用不同工具 以不同形式 探討不同議題,會創建出迥然不同的媒體;在TED大會裡,除了《維基解密》的亞桑傑之外,還有《維基百科》、《全球之聲》、Ushahidi和「媒體獨立發展基金」的創辦人闡釋他們的理念和實踐。
《維基百科》(Wikipedia)創立於二○○一年,它既是線上百科全書,也是新聞媒體,開放公民撰稿,也開放相互改稿和編輯。二○○五年倫敦地鐵發生爆炸案,十八分鐘後就有人上《維基百科》撰寫爆炸案條目,接著在一天內有二千五百人編修這條目,累積的內容豐富度不輸大眾媒體;同年底,它成立關係網站《維基新聞》(Wikinews),現有包括中文版在內的廿八種語言版本。《維基百科》創辦人威爾斯(Jimmy Wales)二○○五年在TED大會演講「維基百科的誕生」,分享他如何集結一群志願參與的「烏合之眾」,給他們協同合作的工具,創造這個自主組織、自主校訂、永不停歇的線上百科,他並強調內容編寫的「中立」原則:
「我們不常談論事實或客觀性,原因是:如果我們宣稱我們只寫題目中『事實』的部份,這天殺的一點都不會幫助我們知道究竟該寫什麼。因為我不認同你所認為的『事實』是事實,但我們採用『中立』這個用語,這個詞的使用在社群中已有很長的歷史,這基本上是在說明,只要出現有爭議的議題,維基本身並不該選邊站,我們只能報導聲譽良好的團體提出的評論,所以這個中立方針對我們而言相當重要,因為維基授權給予的是多元的大眾社群齊聚合作,並且真的完成一些作品。」
《維基百科》邀請網友到開放平台上編寫內容,《全球之聲》(Global Voice)則發掘散布網路各處的訊息、言論、對話,然後加以彙整和導讀。《全球之聲》由佐克曼(Ethan Zuckerman)和麥康瑞(Rebecca MacKinnon)等人於二○○四年創辦,致力於「聚集、整理、並放大全球的網路對話:讓陽光照耀在其他媒體總是忽略的地方跟人物之上」,「努力創造工具、集結組織、發展關係,目的是為了讓所有的聲音,不管在哪裡,都能被聽見」,目前在全球各地有超過三百名部落客與翻譯者加入,大多是不支薪的志工。
佐克曼二○一○年在TED演講「聆聽全球之聲」時指出:大眾媒體越來越忽略國際新聞,網路雖能連結全球,但多數人把自己關在一個「過濾氣泡」裡,只關注自己族群、地區關注的議題,「例如漏油事故基本都是在白人的圈子裡討論,而露天燒烤則基本是黑人圈子的話題」,「文章的內容很大程度上跟作者所在地有關,很少會關注世界其他地方」;《全球之聲》為此而生,希望為大眾媒體「解毒」、實現更寬廣的全球對話,並且藉由翻譯打破語言隔閡,「鼓勵發現新鮮體驗的機制」,讓更多人「學會養成一點『異國癖』」。
麥康瑞則在二○一一年以「收回網路使用自主權」為題演講,質疑私營的網路公司「正施行審查制度規範,審查標準經常是相當地獨斷專制,並通常又更為嚴密,比保證在民主國家人民擁有言論自由的憲法還要嚴苛」,她認為今天我們必須問的最迫切的問題是:「我們如何確保網路的發展是以服務人民為本的方式。我想大家都會同意政府存在的唯一公正合理的使命是服務人民。 而且我會主張科技唯一的正當合法的目的是改善且提昇人民生活,而非操控或奴役人民」。
Ushahidi則是為了報導緊急危難而生的傳播工具。Ushahid是個開放平台,讓使用者在面臨災難或衝突時,可以利用手機、Twitter、電郵、臉書等工具,發布目擊訊息給它,它對訊息進行查證後,以圖像化方式呈現在地圖或時間軸上。二○○七年肯亞總統大選期間暴亂紛起,遠在美國的柯比亞(David Kobia)創建Ushahidi來追蹤肯亞暴力與破壞蹤跡;後來,Ushahidi發展成可供下載安裝的開放原始碼平台,被各國網友用來監督蘇丹選舉、記錄加薩走廊暴動、追蹤BP石油洩漏事件、協助海地震災重建,台灣網友也用它來匯集颱風救災資訊。
Ushahidi核心成員赫斯曼(Erik Hersman)二○○九年以「利用手機短訊報導危機」為題演講,強調「我們有能力為我們親眼看到的事情,作出即時性的報導」,「現在做新聞報導甚至要比閱讀新聞報導容易得多了」, 但Ushahidi也意識到資訊氾濫問題,因此有一個小團隊正在「建立一個大眾資訊的過濾網。選一群人,然後讓他們接收資訊,然後給這些資訊評分,給那些提供資訊的人評分,我們就可以取得更準確的結果,和有利的結果,因此我們更可以瞭解,那些資訊有多少是真實的、多少是假的,這是一種創意。」
監督當權者的媒體不容易經營,前南斯拉夫獨立媒體B92電台核心成員維奇尼克(Sasa Vucinic)一九九○年代初期就飽受米洛塞維奇政權打壓,當電台營運困難時更是借貸無門。維奇尼克因此萌生「媒體銀行」的想法,一九九五年在金融家兼政治行動者索羅斯(George Soros)支持下,建立「媒體獨立發展基金」( Media Development Loan Fund, MDLF),通過借貸、租賃等方式為各國獨立媒體提供必要的設備和支援,十年之間,在東歐、中歐、俄羅斯等十七個國家幫助獨立媒體發展。
維奇尼克二○○五年在TED演講「投資自由媒體」,先引述相關研究,指出全球八三%人口生活在沒有獨立媒體的社會中,再回憶自己經營B92和創立「媒體獨立發展基金」的歷程,最後提出「新聞自由債劵」構想,他說:「我們認為需要大創意進行改革、重新思考籌資, 不讓人們在黑暗中盲目尋找志同道合的對象」,他因此倡議發行新聞自由債劵,「如果有投資者願為美國政府預算赤字融資,難道我們找不到願為『新聞自由赤字』 投資的人嗎?」這個債劵在二○○六年推出,並持續推廣中。
《維基解密》、《維基百科》、《全球之聲》、Ushahidi和「媒體獨立發展基金」營運模式、關注議題各不相同,但同樣鼓勵公民參與新聞報導和公共事務、同樣爭取政府資訊透明、捍衛媒體獨立自主,同樣重視社會對話而非迷信客觀真實,同樣以非營利方式營運而不依賴政商挹注,換言之,他們以公益經營、公民參與、獨立報導、要求透明、鼓勵對話,讓新聞事業回歸初衷,又走出新路。
當越來越多大眾媒體背離「第四權」理想、越來越多網路媒體受到政商勢力操控,這些第五權公民媒體的努力、堅持、創意,格外值得尊敬、省思和學習。
on 打造自己的媒體: http://www.iedit.tw/2011/09/ted_16.html?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ashaw+%28%E6%89%93%E9%80%A0%E8%87%AA%E5%B7%B1%E7%9A%84%E5%AA%92%E9%AB%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