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Monday, August 4, 2025
西藏寄宿學校裡不會說藏語的「中國娃」
劉哲廷 (台湾)
2025年07月18日 06:00:00
西藏的清晨和北京的清晨,光線或許同樣蒼白,但意義卻截然不同。在西藏,陽光灑落的不是山巔,是一個語言正在死去的地平線。不是誰殺了語言,而是誰從娃娃手裡奪走了它。
「中國當局斥資數億美元在西藏大規模興建學校,推動網狀式全日制幼兒園計畫,將藏族兒童置於以普通話教學、強化中華文化認同的教育環境。課程中不僅涵蓋基本知識與技能訓練,更透過校園標語『我是中國娃,愛說普通話』進行中共與『中國人』身分的美化教育;老師也安排短劇,向孩子們強調『衣食和幸福生活都是共產黨賜予的』」--這些細節皆出自《華爾街日報》6月29日的深度調查報導。
它描述中國當局以「教育現代化」之名,籌建大量托幼與寄宿學校,並將幼兒時期做為文化同化的關鍵開端。報導內容,像是一封從高原被投遞出來的緊急求救信,提醒我們:在「教育現代化」的糖衣下,中共對藏族的文化同化工程,已經系統化、網狀化、深化至幼兒園裡的每一張小臉。這場戰爭不打槍、不流血,也不需要黨旗飄揚,只需要一間間寄宿學校,一句句「我是中國娃,愛說普通話」。
四歲,一個孩子還在學著怎麼告訴媽媽「我怕」,就被迫說再見。在說再見以前,他可能連藏語的「我」都還不太會說。中共的「教育」邏輯很簡單:只要讓孩子先說普通話,思考就會慢慢變成「中國式」。把語言拔掉,文化、記憶、家庭、反抗、靈魂--都會變得沉默。這就是習近平口中的「革命傳統教育從娃娃抓起」,不必流血的種族重組。
一、寄宿學校不是學校,是記憶的收容所
寄宿制度不是新的發明,但在西藏,它成了政治工程的手術刀。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藏族孩童被安置於語言隔離室,與父母隔絕數週到數月。他們的老師多為漢族人,有些甚至不會說藏語;他們學習的內容是漢語、愛國歌曲、中共光輝史;他們從生活到思維,全在黨的視線中發展。
當局建構的這些校園,不是為了尊重或提升藏族文化,而是為了徹底替換它。它不教孩子怎麼「當一個藏人」,只教孩子怎麼「當一個中國娃」。課堂上強調的不是邏輯思考,不是多語能力,而是順服。這不是教育,是文化拘禁。
人權組織估算,目前已有超過80萬名藏族兒童在寄宿學校中長大,這意味著整整一代藏人,可能會成為文化上的失根者。他們不再能用藏語與祖父母對話,也難以理解「被禁止說話」的那份痛。失語的同時,連同對土地的感情、對宗教的體會、對歷史的記憶,也一併從腦中移除。
二、語言不是工具,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很多人會說:這不過是語言政策,讓孩子學普通話,有什麼不好?學好中文,能考好學校,進公務員系統,脫離貧窮,這是進步!
但這是一個錯誤的前提:進步不是以否定過去為代價的階梯。如果必須放棄母語才能升學、升遷,那麼所謂「進步」其實是文化投降的偽裝。語言不是只是表達工具,它是感知世界的方式,是構成身份的符號,是連結祖先、神祇與土地的紐帶。
當藏族孩子在「共產黨是太陽」的歌聲中忘記了《六字大明咒》,這不只是教育選擇,而是文化絕種的開始。語言的滅亡不是喧囂的事件,而是悄無聲息的流血,從孩子開始,從語彙消失的那一刻開始。
而更殘酷的是,這不是自然衰退,而是刻意安排的政策結果。正如報導指出,2012年習近平上台後,政府不僅取締民辦藏語學校,還刪除了教育政策中「雙語教育」的條文,全面擴大普通話教育、加強思想灌輸。這不是文化融合,而是文化替代。中共說:「你可以是藏人,但只能是說普通話、愛共產黨的藏人。」
三、不是統一,是消音:當孩子的思維都用「黨的語言」說話
當藏語變成「家裡說話」的語言,而非「學校與國家」的語言時,它的地位已經被定義為「私領域的小聲音」。一旦孩子的認知系統主要在普通話裡發展,他們將難以用藏語表達抽象概念、政治觀點、未來願景。他們的「我思故我在」,將轉譯成「我按國家思考故我存在」。
正如一位受訪藏族女子所說:「即使孩子們說藏語,腦中浮現的語言卻是普通話。」這句話,比任何數據都殘酷。這不只是語言轉換,更是一種文化的精神殖民。
這樣的結果,是一個「中國式藏人」的誕生,他們與父母祖輩的記憶斷裂,不再理解為什麼達賴喇嘛的重要性,不再知道流亡的歷史、不再明白為何雪山獅子旗是一種抵抗。這不只是語言洗腦,而是思想基因的重編碼。
四、教育與統戰的界線,在西藏已經消失
中共從來不將「教育」視為中立工具,而是將其納入統戰的系統工程裡。尤其在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不是讓孩子自由探索,而是讓孩子內化國家權力。幼兒園不是孩子們學習探索的地方,而是成為習近平思想「播種地」。
「衣食是共產黨賜予的」,這句話,出現在四歲孩子的口中,不是可愛,是可怕。
這正是所謂的「教育現代化」?是一種有系統的歷史抹除:在語言裡抹除族群,在童年裡抹除記憶,在學制裡抹除反抗。這不是改善教育資源分配,而是挾帶著政治目的的「文化去藏化」行動。中共不是要讓藏人更有知識,而是讓藏人變得像「中國人」:一種被建構的民族模板。
五、孩子是最後的防線,或第一個被收買的靈魂?
最令人心碎的,是孩子們自己並不知道他們正在被改寫。他們在操場上快樂地跳著「紅領巾之舞」,不知道他們的語言正在遠去,他們的信仰在課本中被矮化成「封建迷信」,他們的未來早已在一套政治劇本裡被預言。
藏人的祖先曾穿越喜馬拉雅尋找法音,今日的藏人卻必須尋找被壓抑的母語。當「我是中國娃」成為信念時,一整個文明可能正被偷走,只留下觀光手冊裡的皮毛民俗。
而我們作為旁觀者、媒體閱讀者、民主制度下的自由人,要如何面對這樣的真相?
或許,最起碼的責任,是拒絕冷靜。
六、不是教育改革,是文化清洗
我們不該再用「教育改革」的字眼美化這種政策。當孩子的語言選擇不是出於自由,而是出於制度壓力與獎懲機制,當他們的生活被困在一個無法選擇的政治教育體系裡,這就不再是教育,而是一場政治清洗的前奏。
這不是統一教育,而是文化清洗。這不是促進民族融合,而是掏空民族靈魂。
正如先前對維吾爾族的再教育營所做的一切,如今正以溫和卻更深遠的方式,發生在西藏。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們選擇從孩子下手,因為孩子不會反抗,孩子不知道歷史的複雜,也還不會說「不」。
七、結語:你還記得你的語言嗎?
當我們憤怒、憂心、或只是感到遙遠時,不妨靜下來問問自己:如果今天你被迫只能用另一種語言表達愛、恐懼、記憶和夢,那你還是你嗎?
而如果你在說「我愛你」時,說的是別人的語言,聽的是別人的愛國歌,念的是別人的歷史,那你擁有的,究竟是未來,還是被設計過的命運?
西藏的孩子,值得擁有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歷史、自己的自由。他們的童年,不該是黨的試驗場。他們的記憶,不該是空白的紙。
記住這句話--
「我是中國娃,不會說藏話」--這不是孩子的錯,是政權的罪。
※作者為詩人,自由工作者。曾擔任乾坤詩刊現代詩主編、台灣詩學論壇雜誌執行編輯。收錄合集《台灣1970世代詩人詩選集》,著有詩集《某事從未被提及》。
from 天葬臺 http://sangjey.blogspot.com/2025/07/blog-post_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