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aturday, 2 February 2013

「中港融合」的新維度?

七點半就離開公司,好難得。好想念我媽現炒出來的菜,我爸的笑靨,還有J2的8點半檔節目。懷著一顆幸福感恩的心回家,卻在往羅湖的列車上,一站一站丟掉回家的感覺。

繁忙時間的車廂特別熱鬧,有學生、上班族,還有自由行和水貨客。在巨型行李手推車和小兒坐在地上的空間裡,普通話和廣東話交織穿梭。很多時候,聽到前者比後者多,當然混雜很多無從判斷的各地方言。兩個穿著運動裝的中學生拎著無印良品的紙袋,從坐在車廂地板說到只有一國沒有兩制(註:據他們的校服顯示,他們不是甚麼Brand One學校學生)。一個說,他擔心香港會變成巴比倫;另一個說,他寧願英國來保護香港。下車,八點半對水貨客來說還是office hour,人流物流,絡繹不絕。走在當中,我知道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偏卻有一種「這裡還是我家嗎?」的困惑。我家本該是寧靜得只有鳥鳴和月影的地方,現在卻是人影幢幢,媲美旺中人流的集散地。

看著自己成長的地方,過去生活的顏色正一點一點被風化、剝落、瓦解、飄零。有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從左心房蔓延,我跟我媽說回家路上見到的,說它們都破壞了我回家吃飯的好心情。世代對話由是展開:中港矛盾vs.融合;中港一家親vs.我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這讓我想起一次坐在從羅湖開往紅磡的列車上,偷聽了幾個媽媽的對話(其實沒有偷啦,他們說得超級大聲的)。

兩位中年女在討論現在很多香港人不滿足,香港甚麼都已經很不錯了,大家為甚麼還是這麼反政府呢?相對於幾十年前,今天的香港已經改善了很多:有了ICAC,少了貪污;有了公共房屋,少了鐵皮屋和木屋;鐵路開往更多地方,去哪裡都較從前方便。青年人為國民教育上街示威,他們不理解。回歸以後自當認識祖國、學習中國歷史,反甚麼國民教育?他們甚至覺得青年人的激進是受大學教授的煽動,更進一步指很多教授都不是拿香港特區護照,香港搞成怎麼樣教授們不在乎,教授只說一話,學生們便前仆後繼地出力賣青春,不幸的或會犧牲:小則前途,大則性命……他們如是說。

對我來說,這一次車程可真是畢生難忘,他們說的多多少少代表著社會上的所謂「主流」、「成熟」思想。我不是沒有聽說,只是第一次親耳聽到、親眼目睹。我沒有批評他們立場的意圖,也不打算在此一一給回應,倒是很感激他們讓我見識到跟我想法南轅北轍的人。現在回味起來特別有意思。記得曾經有人問我怎樣看「大陸人」,我說:那是一些很複雜、很糾結的情感。一方面,我很不喜歡他們的不文明(坐地、吐痰、不排隊、大聲說話、五個人擠在四人座……);另一方面,我也很喜歡跟內地朋友交往,跟他們在一起我沒有覺得很丟臉或很不情願……恕我無法三言兩語定出結論。

篇幅所限、時間關係,我只想回應我跟我媽吵的「中港融合」這一點。無從否定,香港跟中國大陸同出一個祖先,血緣上是同根。然而身份認同卻不光是看生物上的連繫,還包括了歷史背景、生活環境、個人經歷等等很多變項的可能。況且,「國」、「族」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涉的是政權,後者則是文化的異同。一國可以多族,一族亦可以多國。兩者沒有必然的關係。因此不能說「中港同根同心」就斷言香港與大陸不能分割:「中」究竟是指「中國」的政權,還是「中國人」(或曰「華人」)的種族呢?若是說種族,假定中港本是同根生,生而為同一類人的話,那麼中港之間就不存在所謂「融合」的問題。如若是政權的話,政治僅只權力拉扯,是層階性的命令和服從,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這樣的分析所謂「中港融合」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命題:如果中港是一體就不用融合;要是有融合需要的,中港就是獨立的個體。以「中港一家親」說明兩地融合必要性,只不過是借民族情懷達致政治目的之手段。這樣的看法,能否算是開闢出「中港融合」討論的另一維度呢?

(原文發佈於個人部落格,參考連結:http://movingfromhere2there.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29.html



from (title unknown)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5446